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小编辑拒稿《平凡的世界》,多年后重申理由:啰嗦,看不下去

已有 213 次阅读   2022-02-25 19:36
小编辑拒稿《平凡的世界》,多年后重申理由:啰嗦,看不下去 

1985年4月5日,著名作家丁玲来到陕西延安,指名道姓要见路遥。因为,她听说路遥正在酝酿写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想听一听他的思路。

可是,当时谁也联系不到路遥,把接待丁玲的人急得团团转。

可就在晚上的时候,蓬头垢面的路遥突然出现在宴会上,浑身散发着难闻的味道,好像是与世隔绝了很久一样。原来,这段时间他一直把自己封闭在铜川矿,构思一篇伟大的著作。

丁玲毫不避讳地把他喊到自己身边坐下,和他密谈,赞赏有加。

当晚11点多,路遥突然闯进好友肖云儒的房间,忐忑地对他说:“我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希望你能听完,帮我判断一下它的价值。”

肖云儒是作协的文艺评论家,文学感觉很好,曾多次和路遥交流创作经验。

就这样,肖云儒成了第一个聆听《平凡的世界》的听众他听得荡气回肠,不能自己。当即,他给一身疲惫的路遥打气,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一定要让这部伟大的作品面世!

1985年8月,一切准备就绪的路遥决定深入铜川陈家山煤矿,在那里搞文学创作。

在矿上搞创作,对路遥来说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创作人物孙少平的矿务生活经历,使创作最大程度地贴近现实。

第二,在这里可以避开所有的交际、应酬,安心创作。

当铜川矿务局听说路遥要来他们这里创作时,不仅给他提供了一小套矿工的单人住宅,还任命他为“宣传部副部长”,以方便他随时下矿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整整4个月的时间,路遥都把自己封闭在这个一般人找不到的大山深处,专心创作。

年底的时候,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初稿完成。

“终于要出山了,因为元旦即在眼前。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日子里,为了亲爱的女儿,我也得赶回去——其实这也是唯一的原因。”

路遥如此记录着自己的心情,也从侧面暴露出他和妻子的感情危机。

过完春节,和女儿团聚一次的路遥再次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开始了改稿工作。

不过,此时的路遥并不知道,尽管他已经远避深山,却还有很多“关心”他的人!

此时,刚毕业2年的李金玉来到了西安,作为文联出版社里的编辑,她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任务,即盯着路遥的创作进程。

当时,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是公认的陕西文学“三驾马车”,贾平凹正在创作《浮躁》,但他的作品已被其他出版社提前抢走了,而陈忠实还没开始长篇小说创作。

因此,路遥正在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就成了她约稿的第一目标。

当时,这部作品的名字还叫作《普通人的道路》。

1986年春,李金玉通过朋友辗转联系上了路遥,提出了出版社的条件。

但路遥没有表态,而是把第一部的手稿交到了《当代》文学杂志的编辑周昌义手中。可是,让所有人为之震惊的是,他的作品竟然被拒稿了!

这就是后来传闻的“专家拒稿《平凡的世界》事件”。

为什么选择《当代》文学杂志呢?

因为,它是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双月刊杂志,其内容品质、影响力和地位,是其他出版社所不能比拟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路遥的那篇《惊心动魄的一幕》,曾被其他出版社三次退稿,正是在《当代》文学的主编秦兆阳的推荐下,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投桃报李,再加上知己难寻,路遥才选择了《当代》杂志。

当时,路遥把手稿交给周昌义的时候,提出三个条件:

“如果《当代》要用,希望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全文一期发表;第二,头条;第三,大号字体。”

周昌义1982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此时也才是刚工作3年多的小伙子。

对于路遥,周昌义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热情,也谈不上崇拜,这从他后来的回忆中可见一斑。

据周昌义回忆说:

“当天下午,在中国作协陕西分会的办公室里,和路遥见了一面, 寒暄了几句,拿着路遥的手稿回到招待所,趴在床上,兴致勃勃拜读。读着读着,兴致没了。”

没错,就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三十多万字。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慢,就是啰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

对于周昌义的这段真实感受,后来很多读过《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此伟大的一部书,不知感动和鼓舞了多少青年,为什么他这个文学专业出身的高才生,就欣赏不到呢?

这就要涉及到家庭背景了!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出身农村,苦水里泡大,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走出一条平凡但绝不平庸的人生道路。

周昌义,父母是四川威远煤矿的工人,高中三年曾做过知青,但很快就参加高考进了城。对周昌义来说,农村生活并没有太多感触,所以,他直接拒稿了。

这就和很多城市出生的朋友不喜欢看《平凡的世界》一样,没有感同身受的情感,如何能被感动呢?

因此,周昌义直接以“《当代》积稿太多,很难满足您的三点要求”为由,退稿了。

“其实,不只是我认为路遥的这部作品达不到《当代》文学的发稿标准,其他著名出版社的编辑,也对《平凡的世界》看不上。”

2007年,周昌义在《记得当年毁路遥》一文中回忆道:

在北京举办作品研讨会的时候,很多《当代》编辑都去了,散会之后,大家私下的评价都不高。我当时就松了一口气,还不止松一口气,因为《花城》第一个发表了第一部,接下来就没有音信了……

在周昌义退稿后的1个月,《花城》出版社的新任副主编谢望新乘飞机赶来西安看稿。

谢望新读完之后,当即拍板道:“这篇稿子不仅要刊用,而且想在作品发表后由《花城》和《小说评论》联合在京召开作品研讨会,向社会推荐这部作品。”

1986年5月底,谢望新返回广州后,把书稿交给编辑刘剑星,让他担任此稿的责任编辑。

与此同时,经历了《当代》退稿风波的路遥终于回复了文联出版社的李金玉,把一份校正过的第一部手稿郑重地交给了她。

当李金玉一口气看完这部皇皇巨著的第一部时,立即被作品的宏伟气魄和深刻内涵深深震撼了,她感到这就是路遥的气魄,路遥的风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

同年6月中旬,李金玉带着三十多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的书稿,回到了北京。

随着两家出版社接续发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终于于当年正式面世。

如今,距离《平凡的世界》发表已过去了35周年,而路遥先生也已去世近30年!

尽管这部伟大的作品在发表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波折,但它的艺术水平和内涵价值终究被亿万读者所认可,成为激励60年代至80年代青年的案头励志文学作品。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二人,一人执着于走出农村,去见识、开拓更宽广的外面世界;一人扎根在厚重的黄土大地,为了传承,为了更多人的命运而砥砺前行,不屈奋斗!

虽然,他们最终没能成为大富大贵的人物,但他们的拼搏精神、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他们那个时代甜蜜而苦涩的爱情,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村青年,成为他们的最丰富的精神食粮!

是甘于平庸,还是甘于平凡?

路遥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了后人,一个人哪怕再著名、再出名,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他更是通过《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告诉了后人:平凡不可怕,只要精神追求不枯竭;可怕的是平庸,失去了进取的勇气!

如果你对孙少平、田晓霞,润叶、孙少安、王满银等人的记忆已经模糊,如果你对生活的美好已变得习以为常、毫无激情,建议你重温一遍这部《平凡的世界》。

一本好书给人的不是故事的曲折,而是承载在故事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

周昌义当年不懂这种精神,使他错失成为“伯乐”的唯一际遇,对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人生遗憾。你说是不是?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