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鲁迅曾对国人提出十大批判,80多年过去了,这些话仍一针见血

5 已有 2342 次阅读   2022-08-05 14:53
鲁迅曾对国人提出十大批判,80多年过去了,这些话仍一针见血 

要说谁是近代最有责任感的文学家,非鲁迅莫属。当年深感国民意识之腐朽,特意弃医从文,从日本辞学归国。留下一句“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誓要用自己坚毅的笔触,唤醒国人愚昧的思想。

不过,鲁迅只是问题的提出者,而非社会的改良家。他对中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但却并没有给出一个良好的改进方案。因此,他的文字虽然辛辣讽刺,如同一道锐利的鞭痕鞭笞在国人灵魂上。但寥寥百年,这些愚昧封建依旧没有太大改观,依然潜移默化扎根在每一个国人的思维里。

而当年鲁迅先生提出的诸多批判中,最深刻的当属这十大批判,80多年过去,应用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依然一针见血。到底是哪十大批判,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1925年,鲁迅先后发布了四个短篇,在每一个短篇里,鲁迅都提及到了一种批判。首先是《两地书》,这是鲁迅和妻子许广平在当年的书信合集。而鲁迅的信占了67封半。

而他在其中写道“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什么意思呢?即指出国人凡事只会寄希望于将来,抱有一丝听天由命的态度。却从不主动改变现状,跳出囹圄。正是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麻痹了国人千百年,也导致近代改革运动的寸步难行。

第二个短篇叫《论睁了眼看》,里面则批判了国人“怯弱、懒惰、巧滑”的卑劣人性。这是一种由千年封建帝制一手扶植起来的奴性,国人总是欺软怕硬,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怯弱的我们始终无法奋起反抗。同时,思想上的懒惰让我们又安于现状,甘愿成为权贵的附庸。即便那些不懒惰的人,也是为了攀上权力,努力圆滑,巧舌如簧。如此一个风气下,国民进步又从何谈起?

第三个短篇叫《碰壁之后》,鲁迅一针见血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太多无形的“墙壁”,这些“墙壁”如同一座座鬼打墙横亘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阻碍着社会和国民的进步。而国人纵然是碰到墙壁,也依然感受不到痛苦,并不会选择将其打破。正应了那句“麻木者乃是胜利者”,鲁迅对社会的概括和人性的麻木凝练的恰如其分。

第四个短篇叫《华盖集》,讽刺的则是国人并不是谁对就认可谁,而是谁掌握了权力,谁是强者就服从谁。这种“唯强者是从”的鼠目寸光,乃是中国封建体制得以存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在提出四大批判后,1926年,鲁迅有紧接着发表了文章《这个与那个》。该文质问了国人四个不解,用双重否定表达了对国人拒绝改变的批判。他指出,国人一直以来就存在不肯接纳新事物的保守思想,人人都不肯走出舒适圈,希望心平气和地安于旧状。慈禧就是典型,为了安于现状委曲求全,签下诸多不平等条约,还对维新变法等初兴事物大力打压,可笑的是,当时大部分国人竟是站在慈禧这边。

《这个与那个》之后,1927年,鲁迅又先后发表了《无声的中国》和《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提出了两大批判,分别是“迂腐折中”和“自私的利己主义”。

关于“迂腐折中”,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段经典的“开窗论”,想必大部分国人早就耳熟能详。即“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也就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不得不说,这段话简直鞭辟入里,将国人折中的性格批判地体无完肤。

之后便是1933年发表的《经验》,这里也提出了两大批判,即国人爱看热闹,幸灾乐祸的批判。国人总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丑悲惨状上,原本都是一个泥淖里挣扎的底层,而看到同僚更加落魄,自身的地位就得到了拔高,竟能让国人生出快乐来。如此畸形的围观态度,铸就了国民千百年来的“看客”心理。

还有一个批判则是国人“言而无信”的问题,虽然一直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训。但纵观古往今来,无数国人都是为了利益将诚信抛诸脑后。正如今天假货泛滥,食品安全成为普遍问题的社会现状,一直以来,这股歪风邪气从来就没有变过。

最后一大批判来自鲁迅生命最后一年所写的文章《我要骗人》,将国人从来就不怀疑自己多疑的事实。而国人从来可以原谅自己不讲信用,却反过来对他人报以多疑的态度。

写完这最后一大批判后不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寓所病逝,享年55岁。虽然如今距他去世已80年有余,但他这十大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