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冯骥才《禁炮不如限炮》:精神文化的失落会比贫穷使人更空洞

4 已有 227 次阅读   2023-01-03 16:08
冯骥才《禁炮不如限炮》:精神文化的失落会比贫穷使人更空洞 

冯骥才《禁炮不如限炮》:精神文化的失落会比贫穷使人更空洞

来源: 冯骥才工作室

盼望着,盼望着,2022年终于走了,转眼我们已经站在2023年崭新的时间里。不知您有没有发现,最近两天时不时能听到炮竹的声音?有的地方放起了跨年的烟花,还有多地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的新闻发布。在疫情中憋了三年,人们格外想念灿烂的烟花、炸响的鞭炮与火药的幽香。更何况腊八已过,眼看就要过年了,一听到鞭炮声,流淌在骨血里的一种来自传统、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怀骤然发酵起来,DNA都动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禁炮令”在一些城市的蔓延,全社会曾经有过一场要不要禁炮的大讨论。冯骥才先生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禁炮不如限炮》,反对一禁了之,倡导在最大限度减少鞭炮的有害因素同时,保留住这千年传统中最具特色的年俗。为何他有此建议?您一读便知。

禁炮不如限炮

文 / 冯骥才

大年三十,子午交时,电话铃声不断, 与屋外鞭炮连天之声混成一片。一友人从南方某大城市打来电话拜年。说到年景,对方叹息道:“今年我们这儿禁炮,一片沉寂,守岁成了守夜,这哪叫过年,纯粹是个大星期天呀!”我忽地感到,倘若中国人过年感受不到年意和年味,那将是多大的失落!跟着又联想到,近年各地报纸关于回忆昔日年俗文章骤多,这其间也透着一种浓浓的失落感吧!

精神文化的失落会比贫穷使人更空洞。随着人们物质愈充裕,这感受会愈深。

图片来自网络

过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大的节日。每逢过年,人们会不自觉地把阳历换成阴历。平日里生活的兴劲儿,好像都积攒着,这时全使了出来。因此旧时,再穷的人家,也要炖一锅肉,备两瓶酒,请识文断字的念书人用红纸写些吉祥话儿,粘贴在门板上;姑娘们买上三尺红头绳,小小子放一挂小钢鞭!对于含蓄又温厚的中国人来说,每一次过年,都是民族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乡土情意与人间亲情一次总的爆发与加深。现在总说民族的凝聚力,过年才是一种传统的、自发的、最有效的增加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不用政府花钱,老百姓自己出钱去增加凝聚力。还有什么方式比这更具魅力和更自觉?

这种年的情感的载体便是种种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民俗。但眼下这民俗正一点点被取代、被淡化、被消除,比如,除夕间饭馆的包桌定座开始代替合家包饺子吃年饭,电话拜年和FAX拜年正在代替走亲访友。如果再禁了鞭炮,春节电视晚会又不尽人意,年的本身便真的有其名无其实了。有人说,可以去旅游呀,去唱卡拉OK呀,去滑旱冰呀,但那样能找回年的感情吗?年有它专用的不可替代的载体,这便是那些约定俗成的年俗。因而现在,应当做的,是保护和加强中国人祖祖辈辈所挚爱的这个年,而不是在负面上无知地消减它。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年文化真正是民族精神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但这财富是否正在被我们自命为“现代文明人”一点点地葬送掉?

冯骥才先生的小说《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剧照

现在禁炮之声正在蔓延。媒体中叫嚷禁炮,偏偏未禁的城市反倒燃放得更加起劲,这种“逆反心理”不能不引起沉思。倘说鞭炮不文明,西班牙人传统的斗牛岂不更“野蛮”更“危险”,为何不禁?倘说鞭炮伤人,游泳年年淹死人,拳击和赛车也伤人害命,又为何不禁?倘说污染,还有比吸烟污染更严重,有百害而无一利,谁又呼吁过“立法”禁烟?最多还不过劝人“戒烟”罢了!

昨日,上海广播电台要我通过电话参加该市市民关于“该不该禁炮”的讨论,我除去讲了上述观点,还说: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被一种思维模式——我称之为“正反模式”限制死了。每对一事,只分正反,非正即反,非左即右,非对即错。对于鞭炮,也是这样:要不不管,任其乱放,愈放愈大愈响,直放得惊天动地;要不禁绝,万籁无声,一片死寂,宛如深山老林才好,好像非此即彼,别无选择。果真就再没第三条道可走了吗?

杨柳青年画《放鞭炮》,天津博物馆藏

我对上海提一个建议:可不可以来点折衷,来点通融,兴利除弊?比方,对于鞭炮做些明文规定——在生产上严禁伪劣,严禁巨响和易伤人的大型和重型鞭炮的生产;在销售上控制销量;在燃放时间上,限制在春节这几日,平时就禁止了;至于燃放地点,可以安排在较空阔之处(当然不是像发配一样放在郊区);同时加强对人们尤其是孩子的燃放鞭炮的安全教育。这不就一方面最大限度减少鞭炮的有害因素,一方面又保留住这千年传统中最具特色的年俗?

过年,过得就是大年夜子午交时这时辰。燃放鞭炮正在此时,把年的庆典推向高潮,并深深寄寓着除旧迎新,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企盼。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之夜。惟有这灿烂的烟花、炸响的鞭炮与火药的幽香,才能引起中国人一种特有的醉心的生活情感。如果将这鞭炮声换成《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就如同把西方的圣诞老人换成老寿星或财神爷,西方人也会找不到“圣诞感觉”的。一个民族最深的文化是植根心中的“文化心理”,连根拔便会留下一大块空洞,何以填补?我们现在的过年的感受是,苦苦地找不到一种真正的过年的方式。新的没有被认可,旧的又被抛掉,年才这样的无着无落!

冯骥才先生为《俗世奇人》中的《崔家炮》画的插图

禁炮不如限炮——我这建议立刻得到上海一位听众的响应。有人说还可以增加鞭炮的税收,弥补燃放鞭炮带来的损害。不管这想法是否可行,但毕竟动了脑筋。看来世上的办法非常多,不必非用或全用一个“禁”字。

“禁”是一种消灭。如果灭掉鞭炮,被消除的决不仅仅是鞭炮及其污染,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深厚迷人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情感。我们不会在文化上再这么无知吧!

元旦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祝您2023新年快乐!愿新的一年,不再被无常的阴影笼罩,我们都能健康平安地过好平凡而又珍贵的每一天。

(来源:冯骥才工作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