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鲁迅出殡时16人为其抬棺,个个都是名人,分别有谁?

2 已有 122 次阅读   2023-01-10 18:29
鲁迅出殡时16人为其抬棺,个个都是名人,分别有谁? 

著名学者郭沫若在《沫若文集》中如此评价鲁迅先生:“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提及鲁迅先生,众人皆知,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被世界文坛称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最大领土的作家”;他更是敢于直言正色的“斗士”……如此种种名号都可见鲁迅在近现代文坛中斐然的地位。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一生批评过许多人,也有许多负面的评价。然,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领域的影响力。昔日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场景,也让更多人认清了这一位“文学斗士”的影响力是绝无仅有的。

一、绝无仅有的阵容只是为那位伟大的先生

1936年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其上海的住所中逝世,享年55岁。

被尊称为“文学泰斗”的先生去世,又如何能够不震惊中外文坛呢?而凭鲁迅先生在革命方面所做之事迹,惊动的又何止是文坛呢?

知道了此消息后的“国母”宋庆龄女士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先生家中,并与先生的遗孀许广平商议后决定成立治丧委员会。

先生的出殡阵容是强大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日上海《大晚报》刊登的《鲁迅先生讣告》中所提到治丧委员会成员分别有:主席、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内山完造、茅盾、沈钧儒、曹靖华、胡风、萧叁、史沫特莱、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共15人。

可谓是集结了政界、文学界、外国的重要人物。除了这个瞩目的治丧委员会外,负责鲁迅先生抬棺的16人亦是令人惊叹,分别都有谁呢?

这一十六个人便是:巴金、胡风、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欧阳山、周文、曹白、肖军、吴郎西、陈白尘、肖乾、聂绀驽。

这16个人都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们是先生的至交好友,亦是当代的大文豪。诸如巴金先生——影响中国文学半个世纪的作家,是伟大的文学先驱;黎烈文——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

彼时,鲁迅的逝世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十分巨大的轰动。自先生的遗体移置到万国殡仪馆的当天,前来瞻仰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而在出殡的当日,上海的上万民众甚至自发跟随队伍送行。

这十六位抬棺人不缺大文豪、大作家,他们也都不过是“文弱书生”。可他们却一步一步地抬着先生的棺椁前行,走了足足十几公里的路程。然,沉重的又岂止是脚下的步伐,身体的压力能够消失,可压在他们心中而更加沉重的是这位知心好友的永久离开。

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呢?鲁迅先生或许与他们并不相识,可先生那份为中国正义、为中国民众发声的骨气却是值得所有人敬仰的。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记载过当时出殡的场景:“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或者临时急救的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的旗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无需刻意阻止,只是心灵足够被震慑。

于这一十六位抬棺人来说,他们失去的是一个至交好友;而于世界文坛来说,失去的则是一个文学巨匠;可于中国人民来说,失去的却是一个救国志士,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榜样。

二、求学、救国

鲁迅先生的救国之路始于求学的道路中。

鲁迅原名周樟寿,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周氏家族,那时的周家还是当地的望族,因为祖父周福清曾经是清朝进士,也做过知县,门第颇高。

然,彼时的清朝已经逐渐败落,周家的历史也成为了过去。在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周家家道中落,就连读书的费用也成了一个大的难题,唯一可以继续读书的方法便是报考无须学费的学校。

故而在1898年时,十七岁的鲁迅到南京求学,也是在此时期,鲁迅有了“周树人”这个名字。

但在这个学校待了仅仅半年后,由于种种缘故,鲁迅又考进了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的矿路学堂读书。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成绩亦是十分优异,并成为唯一得过金牌的学生。

1902年时,鲁迅以拿下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成功毕业,并因成绩优秀获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同年的3月24日,鲁迅远赴日本留学。也是在这里,造就了一个“文学斗士”的诞生。

鲁迅入读东京的弘文学院,彼时的鲁迅学的是医学,是因父亲的亡故所留的遗憾。然,在一年之后,鲁迅便选择了退学,开始文学。原因正是他看到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思想麻木,这让他以医救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他深刻意识到“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

一个从未接触文学的人创作文学自然不易,22岁的他虽师从章太炎,也只能负责翻译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

在经过数年的累积,等到他30岁时,方有了一展文采的机会。

那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演变得轰轰烈烈。鲁迅的处女作小说《怀旧》便是此时诞生的。但这部小说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鲁迅也还在北京的学校中任职。

以文救国谈何容易?自古以来,鲜有。可对于鲁迅先生来说,即便没有人成功过,他也要坚定的走这一条路,因为他不仅要成为世界文豪,更要做一个民主“战士”。

三、既是民主战士,也是世界文豪

1918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一年,亦是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大有作为的一年。

彼时,在《新青年》杂志上,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所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的新时代,亦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无疑是站在了反帝反封的最前列,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事实上,这时的鲁迅已经成名,已经是中国文坛首屈一指的作家,他也能够如其他著名的作家用幽默、温和的文字,可他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激烈的、非议的道路,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学斗士”。

在1918年到1922年的四年间,鲁迅笔下有15篇小说,并于1923年时收录为短篇小说集《呐喊》。这本小说集的诞生是鲁迅真正享誉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代表作。

在《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呐喊》高居榜首,是20世纪中文小说的无冕之王。

尽管有了斐然的成就,鲁迅先生却依旧在救国的道路上不屈不挠。

在“四一二”事变发生后,鲁迅辞去了在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并于1930年以后,先后了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组织;后又积极参加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先生在救国的文学第一线上奋斗、付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6年的1月,先生的肩及肋骨出现剧痛;10月17日时旧病复发;18日疾病发作,气喘不止。

最终,于1936年的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这位蜚声世界文坛的先生永远地离开了,只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和精神。

小结

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尽管处于黑暗艰难之中,他始终保持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大无畏精神,这也是永远都值得后人所学习和纪念。在那个年代,于激烈的革命斗争来说,文字是单薄的;可于思想的解放来说,文字却是振聋发聩的。而鲁迅先生的文字便是属于后者的,因为他的文字是为民众、为正义发声的。

尽管我们无法做出如鲁迅先生一般的成就,可无论是哪个年代,青年一辈都应该是社会的主力军,唯有青年一代奋斗向上,方有强国。而我们青年一代正应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青年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参考资料:《沫若文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