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一个是民族脊梁,一个是过街老鼠,鲁迅与公知之间,隔着一个中国

2 已有 158 次阅读   2023-05-22 18:14
一个是民族脊梁,一个是过街老鼠,鲁迅与公知之间,隔着一个中国 

“公知”二字,似乎在被发明创造出来的那一天起,就逐步偏离了原本中性词的情感色彩,反而向贬义的方向滑落。

公知,乃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官方一点,指的是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样乍一看,公知似乎并不和贬义有任何沾边的联系:首先,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就有着古代名士“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那般,关心社会生活,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的意味,是应该褒奖的行为。

其次,“具备跨学科性”、“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三点,就对这批知识分子的学术态度和学习能力做了一番支持与肯定,兼具跨学科性和专业性,说明既讲究知识面的广度,同时又“术业有专攻”,也具备在具体领域的一定深度。

再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对公众进行舆论的引导,如果使用得当,岂不是有极大的启迪民智的功效?

在众多的领域,公知有着看似“挥斥方遒”的气概,批判社会问题,揭露黑暗面,诟病社会的不合理之处。

有人将他们比作以笔为刃的鲁迅——认为他们同是以批判著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上的不公发声,同是身处人间的裁判官,手执正义之鞭,做出自己的判决。

古今中外皆可闻,兴衰历程颇曲折

公知一词的由来历史悠久,而这批知识分子们的辉煌时代正是不远之前的几十年间。不过短短数载岁月,他们的话语权和权威性皆一落千丈。

要知道,几十年前,那片尚未成熟的自媒体田地,正是孕育这批公知的肥沃土壤:不比当今时代,新媒体横空出世、颇有异军突起之势头,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继而引发信息爆炸,热搜、头条满天飞的火热场面。

当时的人们虽然已经有互联网等不少开拓视野的渠道,然而与今日相比还是闭塞不少。同时,公知们学术能力强大,颇具有权威性和公众影响力,他们抓住了公众的喜好,力图批判社会的阴暗面,并且及其擅长以自身的立场引导着舆论的走向。

就这样,这批公知所述言论,就成了大众了解国际形势、以及获取有关西方国家讯息的主要渠道。

在当时,相对和平友好的国际形势也是公知发展的一剂催化剂——芸芸大众渴望一个能看到西方世界真实面貌的窗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公知就成了舆论场上的元老,引领着大众的认知。

舆论场上戴面具,昔日辉煌今难成

然而,正是舆论引导的这一环出了差池,让“公知”一词与美誉褒奖擦肩而过、分道扬镳,从此形同陌路。

也正是“公知”与鲁迅先生批判的目的和本质的大相径庭,导致二者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人的脊梁;而看似光辉显赫的公知,在历史长河中往往只能激起一朵小浪花,继而就了无生息。

公知的真实面貌终究被揭穿,说他们是披上羊皮的狼也毫不为过。他们是技艺高超的易容师,为西方世界打造一套精致的妆容,企图用浓妆重彩掩盖它的弊端。

他们罔顾真相、颠倒黑白,过分美化西方国家,吹捧其民主;同时将祖国和民族污名化,讽刺中国体制,丑化民族英雄,玷污国家顶梁柱。

他们煽风点火,不仅助长了歪风邪气,还粉饰了侵略者的罪行。他们本应是既具有批判精神,又充满道义担当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可谓是德不配位,落得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下场。

他们在风起云涌的舆论场上,本能成为叱咤风云的良性引导者,却因为罔顾真理、忽略现实,一味地追捧西化、抹黑中方,终究被大众所斥责。

同为批判何处异,一真一假爱国魂

鲁迅与当代的公知,看似皆为批判家而相似的二者,实则是站在两个对立面。

一个顶天立地,弃医从文以笔为刃,在黑夜中高声呐喊,强烈地希冀着用文字唤醒众生麻木的神经;一个矫揉造作,以键盘为窗口,在网络上过分吹捧、美化西方,而对祖国污名化,试图构建出厚重的迷雾遮盖其弊端。

一个救世人于黑暗的混沌之中,另一个却企图蒙蔽芸芸众生的明媚双目,让众人沉醉于在虚构的幻象中。

一位启发民智,力图破除大众的蒙昧与愚钝,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心系国家之运势;一位愚弄民众,罔顾真相迷惑人心,自视清高而高人一等,用几近施舍的角度藐视大众,且滥用引导舆论的力量。

如要问公知与鲁迅之间有什么不同?那答案显而易见:他们隔着整整一个中国。

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无论中国社会陷入何种境地,他仍不肯舍弃,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对于公知来说,无论祖国有多么的繁荣昌盛,他们总是视而不见,一味吹嘘西方国家的优势。

鲁迅先生所言,皆为国为民,他与芸芸众生同呼吸共命运,他清晰地感受到了时代病态的脉象,他将封建社会批判得体无完肤,道出了其“吃人”的本质。

但他为中国所做绝对不止于此,他看到这个社会缺失的不仅是医学的匮乏,更是思想的空洞与麻痹。他还为改善社会的诸多弊端,开出了自己的一剂良药,他试图力缆狂澜,医治人们麻木的思想和僵化的头脑。

而那些自诩为“鲁迅再世”的公知们,在舆论场上美化西方世界,把西方世界构建成了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乌托邦般的存在,虚构出天堂般的境地。

他们嘲讽性的攻击和谩骂可谓是不绝如缕。但试问那些华美绚丽的语言的背后,又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经得起推敲?他们堆砌而成的长篇大论,又有多少让人不禁直呼“大有裨益”的思想内涵?

如此一对比,便是自分高下。鲁迅先生的文章同他的思想一样,做到了永垂不朽;公知的语句和影响力终究是海滩上浅浅的脚印,潮起潮落、转瞬即逝,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无迹可寻。

小结: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在面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痛斥其“吃人”的本质,犀利地批判其腐朽的本质。他启迪民智、救生灵于愚昧的涂炭之中。

而自诩为“当代鲁迅”的公知群体,罔顾真相和本质,蒙蔽了大众的双眼。他们站在舆论的最高点,一味地吹捧西方国家的方方面面,对中方的真实情况进行污名化,用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向民众灌输经不起推敲的思想。

鲁迅的话让人醍醐灌顶,他的批判和指责,让麻木的神经苏醒回来,其目的是救治中国;而公知的话,极具迷惑性,稍有不慎者,就中了他们的圈套,听信了他们的谣言。

自比为鲁迅先生的公知,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文该有的引导群众向善的素养。他们歪曲了真理和事实,扭曲了真相,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大众的唾弃和不屑。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终有流传千古的美名。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