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颁出:一条文脉,无数热爱

2 已有 72 次阅读   2024-01-15 15:48
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颁出:一条文脉,无数热爱 

1月14日,首届刘熙载文学评论奖在江苏泰州颁出:陈晓明、孙郁获得“著作奖”,孟繁华、南帆、张清华、季进、黄发有、陈思和获得“论文奖”,周卫彬获得“本土评论家奖”。

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是以中国近代文学家、理论家刘熙载命名的国内首个单独设立的文学评论奖项,由江苏省作协、泰州市委宣传部联合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优秀成果,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奖项设置评论著作2部,论文6篇,特别奖1名。

李敬泽 全文照片: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在颁奖现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想到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他的著作《文心雕龙》也诞生于江苏。“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刘熙载和刘勰的观点并非一致,但总体而言,刘熙载通过极其敏锐,极其富于感性的批评实践,传承并丰富了《文心雕龙》所揭示的道体。从刘勰到刘熙载,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条江河,一条山脉,感受到我们伟大传统对文学的认识和阐释是多么有力地塑造着文化,塑造着中国人感受世界、感受自我的方式。”

在李敬泽看来,此次刘熙载文学评论奖的颁出,既包含着我们对于伟大文脉的回顾,更包含着一百多年来一代代文学理论家始终满怀真诚的志业:从文学的观念和感受力出发,为我们的民族,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化的前途打开新的境界,提供新的视野,锻造新的方法。

陈晓明

孙郁

“刘熙载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那种敢于下论断的见识、气魄和担当。他对我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潜移默化。”陈晓明坦言,他把刘熙载文学评论奖看作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荣誉。“在文学面临如此多机遇与挑战的今天,独此一家的刘熙载文学评论奖在文学界亮起了一盏明灯,给予文学理论工作者很多的温暖。”

孙郁表示,中国古代文论虽然有一些短板,但它的悠长也是西方文论无法代替的。“海德格尔说东方的文论有一种通透和包容,这种通透和包容正是我们批评界应当发扬的传统。所以对我来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向传统致敬,向我们伟大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致敬。”

孟繁华

南帆

张清华

再过14天,陈思和就整70岁了。“这个奖应该是我在岗位上最后的一个意外惊喜和礼物。”

他分享道,他在大四那年读到了刘熙载的《艺概》,从此一直记得那句“诗品出于人品”。“工作四十年来,我对自己的目标是希望写出一流的批评文章,同时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一直以此为目标努力着。今天我看到了很多年轻的青年批评家,他们也来到了现场,我希望把这点体会分享给大家。”

季进

黄发有

陈思和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表示,通过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一届又一届的传承,将涌现出一批批活力充沛、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文艺批评力量。

这一天,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以及青年评论家丛治辰、傅逸尘、李墨波、吴佳燕、张定浩、黄德海、项静、何同彬、韩松刚、沈杏培等共同见证了奖项的颁出。

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评委会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江苏作为文学大省的一个特点是批评与创作并重,此次独立设置全国首个文学评论奖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它以文论家刘熙命名,旨在强调当代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中国文论的创造性转换,鼓励深度介入当代文学创作前沿的文学批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首届刘熙载文学评论奖 活动现场

【附】首届泰州刘熙载文学评论奖授奖词

一、著作奖

陈晓明:《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在世界文学的宏阔视野中,细致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囿于现代性而内含的矛盾境况,认真观照并深刻揭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精神状态。其对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共通性和差异性的辨析,对中国文学传统经验与现代主义之间互动关系的发掘,兼具文学史家的历史眼光和文学批评家的艺术敏锐,体现出鲜明的理论自觉性和批评主体性。其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学理论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学、与时代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展现出一个大批评家的问题意识和一个理论家的创新能力。

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

聚焦汪曾祺所凭依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资源,以他的人生轨迹为经,以他的人际交往为纬,以点带面,写出一群人在大时代进程中的风貌、挫折、余绪。以美文气质的学术文笔,剖析时代的横截面,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之“另一种”。叙述开合自如,平易近人;考辨细腻周全,典雅庄重。以智性、自省的姿态,铺陈文学史传统的思想脉络,触类旁通,气象生动,彰显一代学人持重守静的治学风范。

二、论文奖

孟繁华:《当下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方向——从石一枫的小说创作看当下文学的新变》

以深入、独特的研究视角,剖析石一枫小说创作的观念转变,借此揭示当下中国文学在“问题性”与“道德感”等层面生成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文章立足当代文学的当下性与现实性,以“问题小说”的理论脉络为轴,重新厘定石一枫小说的意义价值。观察视角细致敏锐,学术判断客观精准;文本细读体贴入微,理论分析鞭辟入里。本文树立了以作家个体创作看取当代文学整体变化趋向的范例,拓展了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新向度。

南帆:《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

以理论之光、理性之思深入研究当代文学的乡村书写,以知识分子笔下的乡村问题和症结,揭橥其乡村书写的观念内容和思想面孔,探讨知识分子面对乡村主题时的叙事焦虑。文章见解独到,论证严密,以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知识分子面对乡村问题时产生的焦虑感与无力感,竭力呈现乡村书写所蕴藏的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内涵,为重新理解“文学的乡村”和“乡村的文学”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

张清华:《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百年新诗的六个问题》

深入探究百年新诗发展变革中的六个重要问题,深刻揭示百年新诗内部变革的动力机制,材料实证严谨,史家见解频出。清晰明了的问题意识、开门见山的形式架构、质朴理性的美学分析,为百年新诗发展历程的谱系学考察,奠定了稳定坚实的论证基础。从具体可感的文学经验到普遍智慧的理论阐释,完整呈现诗歌创作中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的动态发展关系,对新诗的创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季进:《视差之见: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

围绕“视差之见”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揭示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理论框架、文化内涵的中外差异,展现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前沿动态。文章论述详细严密,辨析明了清晰,展现出作者作为资深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信息优势与视野优势。其为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赋形塑身、推陈出新的思考与实践,对推动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黄发有:《论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

以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之联系为切入,以期刊、媒介为视角、方法,打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向度。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研究文献的分析,揭示两者之间互动的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和文化内涵,深入解剖文学期刊向文学创作传导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扩散状态与复杂关联,生动还原文学思潮与文学期刊幽微复杂的互动关系。文章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考辨分析入情入理,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拓展新思路、新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与阔大的理论空间。

陈思和:《与上海书写》

熟练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上海的“现代性”起势为线索,在大体量的历史背景下,富于说服力地呈现《天香》的上海书写及其蕴含的独特性。在“以小见大”的投射性分析中,以谱系学的眼光梳理、厘定海派文学书写的历史纵横、文化意涵,以及其意欲呈现的“上海怀旧”,具体而微地重构了上海之于王安忆的文学意义。论文视野开阔,史论结合,深见史家功力。行文流畅自如,风格至简。

三、本土评论家奖

周卫彬《通往镜中之路——易康中短篇小说散论》

以细腻详实的文本细读,建构属于个人性的文学感受和价值判断。研究视野始终聚焦本土文学创作现场,以真实可感的文学经验,躬身入局,勤恳爬梳,条分缕析地展陈本土作家作品的地方性、现实性和当下性,力避感性分析的偏私,发掘、彰显其独到的审美省思,于细处见出大气象。文章论述扎实可靠,辨析准确周全。行文晓畅,视野开阔,不乏锐气与新意,又兼具学理性和全局观,展现出当下本土批评家的独特风采。

来源  澎湃新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