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好好说话,让写作回归生活

1 已有 90 次阅读   2024-05-03 15:22
好好说话,让写作回归生活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曾获得美国人类学协会民族志小说奖、威廉·A. 道格拉斯欧洲人类学最佳图书奖。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下文是学者杨先加撰写的书评,经授权转载,特此致谢。

好好说话,让写作回归生活

文 | 杨先加

来源 | 岩石与彩虹微信公号

读完《人类学写作工具箱》(From Notes to Narrative)后的感想是非常深刻的。这本书是近年来我读过的第四本工具类书,前三本分别是《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高效写作的秘密》(They Say I Say),《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这四本书分别探讨了:如何阅读、思考及写作。

与这三本工具书有所不同,《人类学写作工具箱》将技巧和策略与“寻找自我”有效地联系在了一起,作者克里斯汀·戈德西(Kristen Ghodsee)将写作视为一种寻找自我、体验生活的过程。她对写作与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完美地诠释了“让写作回归生活”的理念。这让我想到了荣格的一句话:“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个体努力理解与觉察自己”。对于戈德西来说,写作便是理解和察觉自己最有意义的方式。

我的主要兴趣是文献研究,因此,汉堡大学兰伯特·史密斯豪森(Lambert Schmithausen)教授所说的“不要牵着文本,让文本牵着你”(do not lead the text,let the text lead you)这一准则对我影响很大。有趣的是,我在做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很多方法和思考都受益于人类学著作。从最早的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到艾伦·麦克法兰的《绿色黄金:茶叶帝国》,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再到最近的《人类学写作工具箱》。上述作品让我养成了理解和反思自我的习惯,我开始思考个人行为和自身文化实践的独特性。

读博期间,经常与室友探讨人类学的终点是理解“他者”还是“自我”?人类学的启蒙价值(enlightenment values of anthropology)和佛教阐释的“智慧”有何差异?读完这些人类学著作,再去释读历史文献时,我会感受到王明珂先生所说的“在文本中做田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我帮助很大。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人类学旨在用客观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观察、参与、分析,最终追求理解人类生命和宇宙的学科理念对我影响很大。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这本书亦是如此,它让我对写作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虽篇幅紧凑,但内容丰富,涵盖了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对于希望提升写作水平、拓展个人成长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书中,戈德西自始至终在强调“写作要清晰、简洁明了”。作者指出,许多学者认为好的学术著作需要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学者们写道:“祖先的意外去世加剧了个人对沮丧的主观体验”。他们的意思是“人们突然失去父母时会感到悲伤”。他们认为第一个句子更好地展示了作者的才智。这种风格散发着学识,但它浮夸且过于复杂。戈德西认为,聪明的人能看穿晦涩的烟幕,揭露隐藏在术语背后的薄弱思想。清晰写作要求智力上的勇气与信心——相当于学术上的“少说大话,给出行动”。

在波兰攻读硕士期间,我曾上过一门名为《创造欧洲的十个思想》(Ten Ideas that Created Europe)的课程。这门课的阅读任务繁重,其中许多欧洲学者用英文写的文章晦涩难懂,教授解释说这是非英文母语作家的通病,他们通过使用复杂专业的词汇来彰显自己的学识。这不禁让我想起曾和一位学长闲聊时,他戏谑地说:“我不喜欢读人类学书籍,它们总是不让人好好说话。”当然,特定学科的术语在同行交流中有其必要性,但对跨学科或者更广泛的读者来说,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才能有效沟通和改变读者的观点。类似的争论早在17世纪的西藏学者中也有过探讨,五世达赖喇嘛在著作中经常更替使用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教义术语,因而遭到学者们的批评。因此,修辞性至关重要(rhetoric matters)。《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是一本可读性高的人类学作品,正如封面上的副标题:从笔记到叙述——写一本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民族志。著名的民族志学者约翰·范·马南曾说:“任何研究行业的普遍事实是,我们在交流中交易,而交流意味着我们打算改变读者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任务是修辞性的。”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写作和自我探索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戈德西反复强调了“自由写作”的重要性,换言之,给自己一种“糟糕的自由”和“狗屎般的初稿”的空间。这让我开始反思近年来自己在写作方面缺乏的动力和逐渐增长的功利心,与过去的学习和经历产生了共鸣。马克斯·韦伯曾告诉世人,“世界的除魅”(Disenchantment of World)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再被神秘色彩笼罩的时代。这种“梦醒时分”的状态,对许多人来说在精神上是特别荒凉的。因为传统的信仰正逐渐失去根基,而现代科学又无法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终极价值不再具有客观性和共同性,这会让人茫然若失。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维持自己的专注和宁静,都变成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克里斯汀·戈德西认为,自由写作是实现这种状态的最佳途径,写大量的不知道要去哪里的自由联想写作。按戈德西的观点,可以将这一策略理解为一种:自律行为,即让生活中的体验聚焦到写作这件事情上。因为写作是关于分享我们的经历,而我们大部分经历都是微小的。如果我们一昧地等待重大事件发生才去写作,那么很多人就会找不到写作的素材。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写作的意义,让生活中的人、事、物及体验自然流露到白纸上。

让写作回归生活!

2024年3月18日

于西宁

THE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