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原创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

4 已有 140 次阅读   2024-07-27 09:48
原创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
彭瑜 2024-07-26 19:29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在世界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还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批判题材向来都以深刻闻名,33岁的时候他就写出了震惊文坛的小说《活着》,这一作品在过去的2018年仍是中国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影响力经久不衰。作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却有着别样的看法,他曾说鲁迅是他唯一讨厌过的人,事实是怎样的呢?
这个说法的起因来自于余华的一篇文章——《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在这篇文章里余华曾坦言自己年轻时,对鲁迅的文章不屑一顾。一直到后来余华开始写作的时候,人们称他为鲁迅精神的继承人,余华还对此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对他的贬低。直到后来余华深入的了解过鲁迅后,余华才对鲁迅肃然起敬,并且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那年,余华已经36岁,这正是“年少不懂真鲁迅,长大方知周树人”。其实这也是“去鲁迅化”的原因和意义。
从小学读到高中,读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写下了什么?我觉得鲁迅的作品沉闷、灰暗和无聊透顶。——余华
彼时,鲁迅的文章充斥于课文中间,余华当时读书的时候,甚至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叫鲁迅,其实这也是鲁迅在教材上占有众多篇幅的真实写照。我们和余华一样,少年时接触鲁迅太多,因为他的文字生硬拗口晦涩难懂,难免会对其产生排斥。“去鲁迅化”正是基于这一点。
可是后来才能拜读先生作品的真正意义,余华也正是在36岁那年真正读懂了鲁迅。不让鲁迅文章出现在课本上太多,而让孩子产生厌烦,只留下少许深刻的文章让孩子们知道鲁迅的存在,供日后深读。这不正是“去鲁迅化”的真正意义吗?
关于余华“讨厌”鲁迅的原因,他在文章中也有清楚交代,原来余华少年时阅读的时候,一旦感觉到一位作家的作品无聊,他就会放下这部作品不再去读。可是鲁迅的影响太过深远,当时鲁迅的文章不止在教材中一直出现,还在报刊杂志大街小巷中露有痕迹。导致余华想抛弃鲁迅的文章,却一直没办法完全摒弃掉,因此鲁迅才是他唯一“讨厌”的作家,由于其他讨厌的作家余华不会再去了解,只有鲁迅他不喜欢,但又要一遍遍的阅读。
在后来的时间里,比起余华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大部分人除了教材之外很难看到鲁迅。但教材上的鲁迅众多篇章,依然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理解负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同身受?
后来1996年的时候,余华应一名导演之托,将鲁迅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于是在那个晚上,余华阅读鲁迅那些早已经熟读百遍却依旧无比陌生的作品,这也是余华第一次用心拜读鲁迅。只读了一篇《狂人日记》,余华就对鲁迅肃然起敬。
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接着余华又读了两篇鲁迅的文章,在读完《孔乙己》后,余华就给那个导演打电话说:“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也会正如余华一样,会在未来的某一瞬间突然读懂鲁迅,接着就沉浸于先生的思想当中,感受着一个伟大的灵魂,他是具有如此的重量和力度。
我沉浸在鲁迅清晰和敏捷的叙述里。我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余华
可以看出余华并不是真正的讨厌鲁迅,相反他对这个新文学的奠基人是十分的尊敬和崇拜。其实不止余华,众多当代文坛大作家都对鲁迅有着别样的情感,鲁迅的这个名字,早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座可望不可及的高山。
余华对鲁迅的认知过程,也正是我们认知鲁迅的过程。近年被吵得火热的“去鲁迅化”我们也可以从余华身上找到答案。无论是余华早年对鲁迅的排斥厌烦,还是读懂鲁迅后的尊崇,这都是“去鲁迅化”的前因后果。或许诚如余华所言,一个读者与一个作家真正相遇,确实需要时机。潮起潮又落,鲁迅的精神一直都有人传承,是怎么都“去”不掉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