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曾经涌现过非常多的文学家。他们创作出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并为中国人民永远铭记。
在近代社会时期,有一位文学家非常的具有争议,他就是鲁迅。在中国近代饱受欺凌的那段时间,他执笔为枪,写出一段段激昂人心的文字,试图以此唤醒中华人民。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鲁迅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的作品命运却非常的曲折。从新世纪开始,“去鲁迅化”10年有余,鲁迅的作品就一篇一篇的被移除出了教科书,到底要去掉什么?官方是如何解释的?
一、删除鲁迅作品的官方解释
将鲁迅作品从教科书当中去除,每一次都会引起人们的轩然大波。尤其是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很多文章大家都已经不记得了,但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却印在了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
从学校走出去的年轻人觉得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像是一口洪钟,每看一遍都能够震耳发溃,让人对人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思考。
可是在专家们的眼中却不是这样,在专家们看来,以前的教科书存在巨大的问题,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教科书当中存在就是一个错误。
专家们给出的解释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非常的晦涩难懂,其中还夹杂着非常多的通假字和错别字,甚至还有一些完全没有逻辑的话,学生们在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旁人指点,几乎很难能够看得懂。
而且,鲁迅先生的作品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内容才能够准确的理解,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对于中国近代那样一段历史并不是非常的了解,对于其中的细节更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概念。
如此一来,文章晦涩难懂,历史背景又不清晰,让孩子们去阅读这样的文章无疑是天方夜谭,与其增加孩子们阅读的难度,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件费心费力费脑的事情,不如将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当中删除。
而且,这种删除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对于学生来说,他不需要再费尽心机去弄懂鲁迅先生所说的话的含义。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可以有更大的教学余地,不需要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泥潭当中苦苦挣扎,力图使孩子们明白鲁迅先生作品的历史背景。
从教科书当中删除鲁迅先生的作品并不是一气呵成,民间反对的声音非常的大,专家们也不敢违背公众的意志。但他们却耍了一个鬼心眼,专家们并不是一阵子删除,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删除一篇。
对于这一点,专家们给出来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那就是教科书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他们删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另一方面他们也加入了一些新的与时代环境契合的内容。
这样一番解释,公众倒也确实挑不出毛病。与时代共同发展进步是中国人民的共识,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中国人已经饱受上千年一成不变的科举教育的痛苦。教科书需要进步,需要发展是人们共同的观念。
虽然专家给出来的解释非常的合理,然而,就事实而言,删除鲁迅先生的作品,去掉的不仅仅是孩子们阅读的障碍和老师们教授课文时的困难,同时也去掉了一个又一个自由而不屈的灵魂。这又将如何理解呢?
二、真正被移除的是爱国精神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哪个成年人敢直起胸膛说自己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之余有所涉猎呢?除了在教科书里看到的那些文章,人们其实很少会在课余的时间里去接触鲁迅,去接触他的作品。
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课本当中删除,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将离鲁迅先生越来越遥远。正如专家们所说的那样,鲁迅先生的文章确实夹杂着非常多的生字词,而且晦涩难懂,不经历一番思辨与思考,几乎很难明白鲁迅先生字里行间表达的真实意思。
但是正是这样一种困难,才使得我国的教科书当中更应当加入鲁迅先生的作品。因为人们在私下里几乎不会主动去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果连大众普遍接受的教科书都将之删除,那鲁迅先生在中国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低。
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在近代历史上他有过徘徊,有过彷徨,他曾经在日本学医,再发现学医无法拯救中国人后,他毅然转向了文学,希望用文字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
如果仅仅只是一些呼吁的文字,鲁迅先生显然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是针对当时的时事而言,在当时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文人拥有相当大的自由,为了真正震撼人们的心灵,鲁迅先生特意采用了那样一种文风。
每一个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人都能深深的感受到鲁迅先生作品当中的爱国之情,《孔乙己》当中,他深深的痛斥了那些腐朽麻木的读书人,控诉了当时麻木不仁的社会。《阿Q正传》里,鲁迅先生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
这些震耳发溃的文字正是中国人民的时代所需,虽然中国的对外开放让经济有了巨大的飞跃,可在这之中,精神方面的贫乏也越来越凸显。鲁迅先生的作品能够传达出一种浓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能够让人们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这个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
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教科书当中移除,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老师们确实不用再费心费力的去给孩子们讲解鲁迅先生的文章,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自由思考的权力也被剥夺。
老师们可以填鸭式的将课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孩子们,告诉他们哪篇文章表扬的是国家的大好河山,那篇文章是在感叹世态炎凉,哪篇文章又是在讴歌亲情。
但是没有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老师们又将如何去教导孩子们自由思考,去思考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思考中国劳苦大众需要改进的问题。忧患意识必须从小培养,删除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相当于是釜底抽薪,爱国思想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顺便一提,鲁迅先生的文章被抽走之后,在中国的教科书当中又加入了非常多的内容,甚至还将外国历史加入其中。这其实大可不必,如果连中国历史都不了解,了解外国历史只会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总结
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教科书当中删除,真正去掉的其实是人们的自由思考和忧患意识。鲁迅先生从平凡的生活当中能够看得出一个国家衰微的原因,并通过文字将这种原因血淋淋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和平的今天,早已习惯了歌舞升平的人们正需要鲁迅先生这般的激扬文字。灯红酒绿不会产生爱国之情,平凡人的悲剧却可以让人们产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