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坛奇闻] 原创 残雪: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什么,我不会看重这个奖项

1 已有 73 次阅读   2024-10-29 16:22
原创 残雪: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什么,我不会看重这个奖项
娱乐观察社 2024-10-28 16:1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类是一种神奇的生物,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人类的创造力,文字的存在将人类的思维付诸纸上,各种思想创造的火花开始了激烈的碰撞。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追求精神的自由奔放,却难逃脱功名利禄的围追堵截。
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受关注度最高的奖项,是无数人毕生的追求,真正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而中国的一位女作家残雪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什么,她不会看重这个奖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5月30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当代女作家,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父母皆是知识分子,兄长是中国哲学家邓晓芒,可谓出身于书香门第。
一艘小船,怎能抵挡狂风暴雨,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残雪的父母也未能够独善其身,被下放到基层劳动,年幼的残雪便跟在外祖母的身边逐渐成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残雪只上到了小学,花季的年龄却没有盛开的芬芳,她17岁就选择参加了工作,在一家街道工厂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结婚后又与木匠出身的丈夫合作开起了裁缝铺。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残雪爱读书,在工厂工作期间她就已经读完了《资本论》,各类书籍她皆来之不拒,长久而又广泛的阅读为残雪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只有经历过人世间最真实的生活,才能谱写出最深入人心的著作。残雪在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之所以将笔名取作"残雪",有两层对立的含义,一是雪之初下洁白无瑕,如人的新生;二是已被踩踏过的脏雪,就像人已在尘世间打过滚,灵魂也受到污染。
这是残雪的人生感悟,她将这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并将已创作七百多万字的作品命名为"新实验文学"。她的作品挖掘人类最深处的灵魂,把握住人性本恶的特点,深刻的描写出人类生存的悲剧,直入人心。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残雪每天坚持写作,规定自己在什么时间写,这样的良好习惯她坚持了三十多年,她不需要外出寻找灵感,在家就已灵思泉涌,她也不需要构思,因为她的作品全部扎根于现实,所以才有《苍老的浮云》、《黄泥街》、《突围表演》等等优秀的作品问世。
此外,几十年来,残雪每天坚持看英文书籍,小学学历的她,看英文原版书毫无障碍,是当前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让当代大多数中国作家汗颜无地。残雪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灌溉,终于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享誉国际
残雪的小说倾向于超现实主义,她不是在现实中创造自己的小说世界,而是在梦幻中挥墨泼彩,这是一个充满荒诞、变形、、恐惧、梦魇的世界,撕去了人类文明的外衣,将人性之恶描写的淋漓尽致,正是对恶的解刨,才能体现出人类对善的向往。
残雪的小说偏于小众化,只有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一些哲学书籍的高层次读者才能读懂残雪的文学表达,感受到作品中深入灵魂的震撼力,激起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理想的追求。
而目前为止,中国这等层次的读者还太少,这就造成了残雪在国际上声名赫赫,而在中国却鲜为人知的奇怪现象。
残雪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她的作品在国外被大量翻译出版,同时入选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等学校的文学教材,拥有为数众多的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她的作品,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是莫大的荣耀。残雪被称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诺奖不是一切
残雪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曾获得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此奖意义非凡,被视作通往诺贝尔文学奖的阶梯。
一年前,残雪又凭借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布克国际奖并位列第三,力压村上春树,登上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仅仅是上榜,就鼓舞了国内绝大多数的读者,残雪的书也很快的脱销,在国内一时风头无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得知自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残雪表现的很淡定,似乎与她无关,针对记者的采访,残雪回答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什么,它只不过是一个奖项,并不能代表作家的水平,自己不会看重这个奖项。
残雪认为,当代实在把诺贝尔文学奖捧得太高,实际上有很多没有入选诺奖的作品同样成就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就像身前的挂饰,有它自然耀眼,无它也难掩光辉。
残雪坦言自己距离诺贝尔文学奖还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读者,只有读者成长起来,呼声越高,机会才会越大,就目前而言根本得不到。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但能够入围诺奖,残雪还是很开心,这表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比以前要更加开放,开始重视高层次的小众文学,这对残雪是一个机遇,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推向更大的读者群体,扩大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力。
人生是由短暂的开花期,和长久的枯萎期组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残雪更愿意将精力放在创作上,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她宁愿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强求。
费洛斯特说过:文学可分成两类,悲哀的文学和抱怨的文学。而中国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属于后者,固步自封于传统之中,追求文字的技巧,辞藻的华丽,重名利而轻自身,更缺乏站在人性的高度去关注人类普遍与永久存在的问题。
正是这种畸形的发展,才使得中国人自卑,急迫于获得某种东西来支撑自己的信心,而失去了残雪的这份从容。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或许等到我们真正直起脊梁,潜心学问时,我们也可于名利场中宠辱不惊,泰然处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