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曾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此句,可以说是书法学习的经典之说。
那么什么是“功”呢?“功”就是笔墨功夫。什么又是“性”呢?“性”就是写字人的学识修养。学书法,二者不可偏一。“功”是入,是师承,是书之本源。“性”是出,是继承出新,是学而有成。“功”者事也,“性”者理也,一则学无止境,一则艺无止境。学人当戒自满,当思日新。古人云:“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因此,大凡“奢言个性”而轻“修道”者,终不免流于浅薄。
学习书法,一靠天分,二靠勤奋,三靠悟性。天分是睿智聪慧,是先天所有,也是后天所修。勤奋是刻苦钻研,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悟性是迁想妙得,是学识修养之积累。三者皆优,自会心手相应,心手相发,随性所适,处处得笔。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不外一个“美”字。但是,这个“美”,应该是综合美,而不是单一美。就笔墨而论,它应该是功力出众者。就结字而论,它应该是匠心独运者。就章法而论,它应该是颇有灵性者。然而,所有的“美”皆源于笔法。书法中的功和性,功是前提,是手段;性是结果,是目的。用笔、结字、造势¨¨¨一切之一切,都在“功”的统领之下。而“功”的统领,又必须建筑在“性出”上。所谓“缓以会古,疾以出奇”,就是强调书法用笔需要“心为”。何谓“心为”?心为者,主控也。笔之所致,皆心之所唤也。
学习书法,初时需要“入”,及至后来需要“出”。“入”是做“功”,是师古人,是继承。“出”是性成,是“自立门户”,是创新。然而,“入”之者有深有浅,“出”之者有高有下。深浅高下之间,良莠互现,于是就有了书法欣赏与批评。
论及书法欣赏与批评,笔者不得不要说,现时的书法品评观和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比较模糊。比如,现在有些人喜欢写丑书,竟相丑化,有意为之,把字写丑了,居然还称之为“大家”,而且还互相吹捧,“蔚然成风”,竞相追逐。真的,现在的书法界,想把字往美处写的人实在不多了,这并不令人费解,学古学不会,写今写不好,那怎么办?只能往歪了、往邪了整。
我以为,尽管书法审美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书法对于用笔、结体和章法的要求,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就用笔而论,古贤二王、智永、虞世南、颜真卿、苏轼、张旭、怀素等大家们的用笔,都是尽善尽美的,而小家们则未必,常常多有败笔。说到底,一件书法作品的“美”,纵然会先作宏观方面的考量。但从微观角度看,用笔则具有主导的作用。用笔精到者谓之大家,多败笔者谓之小家。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明白无疑。虽然,当今书坛盛出行草书,然而细细看来,凡是延续二王一脉的,无不都在继续和保持着完美的用笔法度。所以,一切漠视用笔法度的书家,都会犯“点画狼籍、狂驰无度”的毛病。
我以为,用笔法度来自于楷书,学书先以楷书为范。楷书是古典主义的美,楷书是文人的情调,楷书需要心平气和,需要执着,需要精雕细琢,需要儒雅人的“心灵消费”。这些都与当前“一切向钱看”的时代相违背,所以就遭到“冷落”。殊不知,即使是浪漫主义的草书作品,那也是功力深厚者的杰作。淋漓尽致的激情,内心深处的隐秘,都是功性合一的结果,绝非胡乱涂鸦、随心所欲而成。功底肤浅、趣味低级、哗众取宠的作品,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丑类。难怪项穆批评说,这种现象“如瞽目丐人,烂手折足,绳穿老幼,恶状丑态,齐唱俚词,游于街市也。”不过,时下的丑书,倒也有好运,虽然也入了这个范畴,却还成了某些人追逐。把人们的视线搅乱以后,丑书反而习以为常了。
当然,玩丑书的人都以傅山的“宁拙毋巧”之说作为理论的依据。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把握傅山学说的真正含义。傅山的意思是,一般的“巧”和“拙”都不够完美,与其达不到大巧和大拙,还不如降其格以求拙。这里的拙并不是丑,恰恰相反,那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这和丑书者们的故意作丑是格格不入的。丑书者们也常说艺术要“创新”,艺术要创新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如何去追求。创新,不是把一切旧的都统统推倒,不是搞它个面目全非。否定传统,无视法度,大搞“狂、怪、丑、野”的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自毁艺术。书法这个东西真的很怪,一开始还真的只是个写写字的事情,但到后来就会越来越觉得不读书不行了,没有国学修养不行了。书法的外在表现,是属于笔墨技巧层面上的事情。而它的内在表现,却勾连着与书法艺术相关的多向学科。因此,书法应该是一件越学越难的事情。如今倒好,有人以为学书容易,三年、五年都称之为书法家,入了个书协,当上个书协会员,有了个书法专业职称,更成了个著名书法家。于是就互相吹捧,大事攒营,以求名利。记得有一年,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参加了一次全国书法大赛,评委会为了鼓励年少,给了他一个大奖,结果却被人冠上了“小书法家”的美名。岂知,四岁的孩子连字都认识不多,更谈不上多向学科的问题。或许是有了一点“功”,但根本不知“性”为何物。如此吹捧,岂不可笑。搞艺术,要讲品德和学识,历史上真正称得起书法家的人应该不多。如今却不然,当书法家容易,成大名家也容易,古人都望尘莫及。
玩丑书的人还喜欢大刮“流行书风”,还有一句时髦的口号叫做“师民间书法”。其实,从流行风书法的表面形态看,书风粗狂、漫不经心、东倒西歪、心气浮躁、粗枝大叶、玩世不恭、马马虎虎等病态,实在暴露无遗。他们的字以夸张、变形、扭曲为快感,伸胳膊伸腿,东倒西歪,说字不像字,说画不像画,自以为是创新,其实都是反传统的歪风。学书是雅事,学书可以畅情,可以养性,可以励志,可以医愚,可以延寿。学书当有远心,当不为时俗所弊。那些反传统的所谓的“时风”,只能是一时之趣尚。大凡没有渊源的东西,大多没有生命力。今日为人重,明日为人轻,都不会久远,难怪有人把它们比作卡拉OK。卡拉OK,人人都可以去唱几首,人人都可以去吼几声,茶余酒后都可以肆意发泄,但毕竟与训练有素的演唱家有着本质的区分。学问、写字、教学,都得老老实实,都得从传统中来。先要学像,然后再求变,都不可能急功近利,都要做真学问。
古人说,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合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扩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如此算来,学书是马拉松式的长跑,绝不是百米短跑。现时的学人,常常畏其持久,于是就试图赶时髦,托名师,走捷径。不师古人学时人,甚至字字写来与师无异,自以为得计,却做了个“屋下架屋”的书奴,岂不浅薄。初段专一、次段扩大的目的是“入”,三段脱化的目的是“出”。“出”,是自立门户,是自成风格,是自成一家。所以,字字写来与师无异,大可不必也。 胡玉琢书画网
那么什么是“功”呢?“功”就是笔墨功夫。什么又是“性”呢?“性”就是写字人的学识修养。学书法,二者不可偏一。“功”是入,是师承,是书之本源。“性”是出,是继承出新,是学而有成。“功”者事也,“性”者理也,一则学无止境,一则艺无止境。学人当戒自满,当思日新。古人云:“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因此,大凡“奢言个性”而轻“修道”者,终不免流于浅薄。
学习书法,一靠天分,二靠勤奋,三靠悟性。天分是睿智聪慧,是先天所有,也是后天所修。勤奋是刻苦钻研,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悟性是迁想妙得,是学识修养之积累。三者皆优,自会心手相应,心手相发,随性所适,处处得笔。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不外一个“美”字。但是,这个“美”,应该是综合美,而不是单一美。就笔墨而论,它应该是功力出众者。就结字而论,它应该是匠心独运者。就章法而论,它应该是颇有灵性者。然而,所有的“美”皆源于笔法。书法中的功和性,功是前提,是手段;性是结果,是目的。用笔、结字、造势¨¨¨一切之一切,都在“功”的统领之下。而“功”的统领,又必须建筑在“性出”上。所谓“缓以会古,疾以出奇”,就是强调书法用笔需要“心为”。何谓“心为”?心为者,主控也。笔之所致,皆心之所唤也。
学习书法,初时需要“入”,及至后来需要“出”。“入”是做“功”,是师古人,是继承。“出”是性成,是“自立门户”,是创新。然而,“入”之者有深有浅,“出”之者有高有下。深浅高下之间,良莠互现,于是就有了书法欣赏与批评。
论及书法欣赏与批评,笔者不得不要说,现时的书法品评观和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比较模糊。比如,现在有些人喜欢写丑书,竟相丑化,有意为之,把字写丑了,居然还称之为“大家”,而且还互相吹捧,“蔚然成风”,竞相追逐。真的,现在的书法界,想把字往美处写的人实在不多了,这并不令人费解,学古学不会,写今写不好,那怎么办?只能往歪了、往邪了整。
我以为,尽管书法审美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书法对于用笔、结体和章法的要求,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就用笔而论,古贤二王、智永、虞世南、颜真卿、苏轼、张旭、怀素等大家们的用笔,都是尽善尽美的,而小家们则未必,常常多有败笔。说到底,一件书法作品的“美”,纵然会先作宏观方面的考量。但从微观角度看,用笔则具有主导的作用。用笔精到者谓之大家,多败笔者谓之小家。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明白无疑。虽然,当今书坛盛出行草书,然而细细看来,凡是延续二王一脉的,无不都在继续和保持着完美的用笔法度。所以,一切漠视用笔法度的书家,都会犯“点画狼籍、狂驰无度”的毛病。
我以为,用笔法度来自于楷书,学书先以楷书为范。楷书是古典主义的美,楷书是文人的情调,楷书需要心平气和,需要执着,需要精雕细琢,需要儒雅人的“心灵消费”。这些都与当前“一切向钱看”的时代相违背,所以就遭到“冷落”。殊不知,即使是浪漫主义的草书作品,那也是功力深厚者的杰作。淋漓尽致的激情,内心深处的隐秘,都是功性合一的结果,绝非胡乱涂鸦、随心所欲而成。功底肤浅、趣味低级、哗众取宠的作品,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丑类。难怪项穆批评说,这种现象“如瞽目丐人,烂手折足,绳穿老幼,恶状丑态,齐唱俚词,游于街市也。”不过,时下的丑书,倒也有好运,虽然也入了这个范畴,却还成了某些人追逐。把人们的视线搅乱以后,丑书反而习以为常了。
当然,玩丑书的人都以傅山的“宁拙毋巧”之说作为理论的依据。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把握傅山学说的真正含义。傅山的意思是,一般的“巧”和“拙”都不够完美,与其达不到大巧和大拙,还不如降其格以求拙。这里的拙并不是丑,恰恰相反,那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这和丑书者们的故意作丑是格格不入的。丑书者们也常说艺术要“创新”,艺术要创新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如何去追求。创新,不是把一切旧的都统统推倒,不是搞它个面目全非。否定传统,无视法度,大搞“狂、怪、丑、野”的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自毁艺术。书法这个东西真的很怪,一开始还真的只是个写写字的事情,但到后来就会越来越觉得不读书不行了,没有国学修养不行了。书法的外在表现,是属于笔墨技巧层面上的事情。而它的内在表现,却勾连着与书法艺术相关的多向学科。因此,书法应该是一件越学越难的事情。如今倒好,有人以为学书容易,三年、五年都称之为书法家,入了个书协,当上个书协会员,有了个书法专业职称,更成了个著名书法家。于是就互相吹捧,大事攒营,以求名利。记得有一年,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参加了一次全国书法大赛,评委会为了鼓励年少,给了他一个大奖,结果却被人冠上了“小书法家”的美名。岂知,四岁的孩子连字都认识不多,更谈不上多向学科的问题。或许是有了一点“功”,但根本不知“性”为何物。如此吹捧,岂不可笑。搞艺术,要讲品德和学识,历史上真正称得起书法家的人应该不多。如今却不然,当书法家容易,成大名家也容易,古人都望尘莫及。
玩丑书的人还喜欢大刮“流行书风”,还有一句时髦的口号叫做“师民间书法”。其实,从流行风书法的表面形态看,书风粗狂、漫不经心、东倒西歪、心气浮躁、粗枝大叶、玩世不恭、马马虎虎等病态,实在暴露无遗。他们的字以夸张、变形、扭曲为快感,伸胳膊伸腿,东倒西歪,说字不像字,说画不像画,自以为是创新,其实都是反传统的歪风。学书是雅事,学书可以畅情,可以养性,可以励志,可以医愚,可以延寿。学书当有远心,当不为时俗所弊。那些反传统的所谓的“时风”,只能是一时之趣尚。大凡没有渊源的东西,大多没有生命力。今日为人重,明日为人轻,都不会久远,难怪有人把它们比作卡拉OK。卡拉OK,人人都可以去唱几首,人人都可以去吼几声,茶余酒后都可以肆意发泄,但毕竟与训练有素的演唱家有着本质的区分。学问、写字、教学,都得老老实实,都得从传统中来。先要学像,然后再求变,都不可能急功近利,都要做真学问。
古人说,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合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扩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如此算来,学书是马拉松式的长跑,绝不是百米短跑。现时的学人,常常畏其持久,于是就试图赶时髦,托名师,走捷径。不师古人学时人,甚至字字写来与师无异,自以为得计,却做了个“屋下架屋”的书奴,岂不浅薄。初段专一、次段扩大的目的是“入”,三段脱化的目的是“出”。“出”,是自立门户,是自成风格,是自成一家。所以,字字写来与师无异,大可不必也。 胡玉琢书画网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