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待秋: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03-06 13:15)
回复
-
待秋: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彤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03-06 13:15)
回复
-
待秋:
在书法创作上,孙过庭认为应当处理好乖与合、心与手、学与能、有法与无法的关系。
在乖与合的关系上,他主张追求“五合"而力避“五乖”。
(03-06 13:14)
回复
-
待秋:
入古的艰巨性和出新的复杂性,决定了书法的学习是终身的过程。
(03-05 05:50)
回复
-
待秋:
“新”的书法保持着和“古”的书法若即若离的状态,主体因素是原有的,却又不是原有因素简单的重组或再现。
(03-05 05:49)
回复
-
待秋:
书法的“新”,是有异于既往书风的风格和流派,是“古”这一母体里孕育的新生儿,母子之间维系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03-05 05:49)
回复
-
待秋:
古代一座座书法高峰的出现,都是接受了苛刻的书法技法磨炼的结果。只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并且,在书法的入古过程中,学习者在接受技法约束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作为社会一分子“人”的磨炼。
(03-05 05:48)
回复
-
待秋:
学习书法的不二途径即是入古,自点画至结体、至字理、至章法、至神韵。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方能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03-05 05:48)
回复
-
待秋:
书法的“古”对应于书法的经典。这种“古”是经过数千年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其质上保持着恒定性,质朴、苍茫、雄强、奇逸、遒丽、端庄、冲和……如此多角度的亮点,掌握其一,足可流芳后世。
(03-05 05:47)
回复
-
待秋:
同是代表书家的董其昌,相较于杨凝式,后者更“古”;李阳冰之于李斯,李斯更“古”……这种“古”的程度的比较,既是同种书体或书风演进规律的自然,更是书法审美与取法过程中的必要因素。
(03-05 05:46)
回复
-
待秋:
古”在时间概念上有别于“今”,笔者在此讨论的是审美趣味的“古”,夏商周三代的甲骨文、金文,秦汉的简牍,两汉的刻石,魏晋南北朝的刻石与墨迹,隋唐宋元明清的代表书家及其作品,靡不如此。
(03-05 05:46)
回复
-
待秋:
从当代书法创作来看,书法形式的变化,常常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支撑,进而造成欣赏群体的心理定势,引导出对书法传统形式的重新发现的意识。
(03-04 06:13)
回复
-
待秋:
这些妙迹众多的简牍,有着随意挥洒、真率急就的特点,其不拘一格的天然之趣,正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思维,很快赢得了书家的钟爱,将其溶化于创作之中。这是当代书家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是对书法艺术形式进行多角
(03-04 06:13)
回复
-
待秋:
本世纪以来,大量出土的简牍书法,不但填补了书法史上的空白,而且对书家来说,又是一个新的继承、开采的宝藏
(03-04 06:13)
回复
-
待秋:
可当精熟用于范式的重复,而不是用于新面目的创造时,这精妍就不是才智的表现了,而是技巧的重复,就失去了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将碑帖溶于一炉,提炼成新的风貌,亦成为当前书法创作的一大特色。
(03-04 06:12)
回复
-
待秋:
在创作上不能未有精妍就去追求稚拙,使作品粗头乱服,也不能只有精妍而无生趣,使作品烂熟,必须突破现状寻找新的价值取向来作补充和改造。
(03-04 06:11)
回复
-
待秋:
也看到了清代帖学衰颓,出现弊端时,已非原来意义上的帖,这时碑学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认识到了董其昌所言的“书须生后熟,熟后生”的道理。
(03-04 06:11)
回复
-
待秋:
碑与帖,提供的创作源泉是无穷无尽的,其差异,不只是技法上和风格上的差异,还有着内在的气息上的差异。看到了唐人的崇法,既发展了书法,也束缚了书法,产生了对颜、柳式唐楷书的冷落情绪。
(03-04 06:11)
回复
-
待秋:
当代书家有着开阔的视野,体现在对传统书法形式的多方位体验。作为书法史上的两大体系——碑与帖,无论从美学观念、风格和技法上皆不可取代,将碑帖结合,是继帖学、碑学高峰之后有效的可行之路。
(03-04 06:10)
回复
-
待秋:
认为用笔需要线条意识,结体需要造型意识,不将结体视为用笔自发的结果,而是加强对结体进行艺术的、理性的再创造,突破了古贤们所追求的平和、温雅的结体,打破了传统约束的静态平衡。
(03-03 0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