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国士无双:中国只给他20元奖金,他却隐身荒漠28年,为国家造出原子弹。

3 已有 2743 次阅读   2016-09-30 09:51
国士无双:中国只给了他20块钱奖金,他却隐身荒漠28年,为国家造出原子弹
2016-09-28 顾景言 世界华人周刊



因为国家机密,他的名字从所有的刊物上消失了。谁也不知道,包括他的妻子在内,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01.
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的家中。

他终于可以守在妻儿身边了。在此之前,他已经离开了他们整整28年。

28年的漫长岁月里,他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陪伴着他的,是大西北荒凉的戈壁滩,和一群同样怀着赤子之心的同事。

如今,他终于回来了。

他离开的时候34岁,是意气风发的热血男儿,归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了62岁的憔悴老者。

他得了直肠癌,时日无多。

而就在他临终前的几个月,他所做的一切才被外界知晓。

之前的二十多年,因为国家机密,他的名字从所有的刊物上消失了。谁也不知道,这位文弱谦和的邓先生,竟然是共和国核工业的元勋。包括他的妻子在内,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前排邓以哲夫妇,后立者长女邓仲先(中)、次女邓茂先、长子邓稼先

02.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的夏天。

他是世家子弟。

他的先祖邓石如,是清代的金石学泰斗。他的父亲邓以蛰,是与朱光潜先生齐名的美学学者。

忠孝传家,诗书继世。邓稼先在父祖的熏陶下,国学根底深厚。然而,他却在父亲邓以蛰的支持下选择了理科。

邓以蛰之所以支持儿子选择理科,是为了救国。

邓稼先的少年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年代。孔孟之学,保护不了中国了。洋人的坚船利炮,践踏的不仅是国家的尊严,更是小民的生命。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22天,日军侵占北平,大肆庆功。

13岁的邓稼先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国将不国。他实在无法忍受亡国奴的屈辱,当众将一面日本国旗撕碎了扔在地上,又踩了好几脚。

邓以蛰担心此事如果被人告发,邓稼先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安排儿子南下昆明读书。

在临别的时候,邓以蛰叮嘱自己的儿子:“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

这句叮嘱,影响了邓稼先的一生。


邓稼先西南联大学生注册卡

03.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这所抗战时期中国最优秀的大学里,他师从郑华炽、王竹溪等著名教授,与一群精英学子共同学习切磋,结识了许多人才。杨振宁就是他终生的挚友。

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决定前往美国留学,以便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

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美国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天资聪颖,在1950年,年仅26岁的邓稼先就取得了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

美国政府对科研人才十分重视,他们希望邓稼先能够留在美国。美国政府的条件十分优厚。

邓稼先的导师也极力希望他留下。

导师十分欣赏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愿意给他争取最好的科研条件。况且,留在美国,个人的生活质量非常好,如果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都要大打折扣。

可是,邓稼先婉言谢绝了。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后人或许不理解,觉得邓稼先不懂得“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何苦呢?为什么一定要回到中国?

也许,音乐人高晓松的外公外婆的经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他的外公外婆,都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在战乱年代出国留学的。

他们在淞沪会战的前夕,登上了出国留学的游轮,在船上,他们可以听得到上海传来的日本人的枪炮声。神州陆沉,百姓蒙难,自己却无能为力。许多青年学人都流下了眼泪,有的甚至跪在甲板上痛哭,发誓要学成归来拯救自己的祖国。

这就是那一代中国学人的普遍心境。他们离开,就是为了归来。

而邓稼先,出身于忠臣孝子之门,目睹了国家在列强的欺凌下苟延残喘。他从来没有忘记父亲告诫他的话。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事。

无论是选择理科,还是出国、回国,直到死去,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报国。

1950年10月,他和二百多位学者一起回到祖国。

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游子们都回来了,中国的国运即将改变。


60多年前,邓稼先就是乘坐这艘名为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祖国的

04.
新中国成立不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封锁和孤立中国。美国拥有核武器,更是为新中国的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

随着与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毛泽东主席毅然决定,不能再等了,我们要自主研发原子弹。

1958年的秋天,是邓稼先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机部的副部长刘杰找到他,透露了“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询问邓稼先是否愿意参加。

邓稼先激动不已,当时就答应下来。

只是,一旦参加这项工作,他的一切都将成为机密。他必须服从国家的任何安排,连家人都不能知道他具体做的什么工作,现在人在哪里。

甚至,当有朝一日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很可能需要保密,不能对外界宣扬。

邓稼先回到家中,对妻子许鹿希说自己要走了,工作调动之后不能再照顾家里了。去哪里?不能说。去多久?不能说。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

许鹿希虽然舍不得丈夫,但隐隐感到了此事的重要性,她支持了丈夫的决定。


1958年,邓稼先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与家人合影

1959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还对中国的原子弹事业进行了嘲讽:“离开外界的援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破铜烂铁吧!”

苏联人的背信弃义,使中国的原子弹事业面临更大的困难。但中国的科学家们没有气馁,以卓绝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继续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去了荒凉的大西北。青海、新疆、古罗布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漠无垠,天山雪冷。邓稼先在西北的飞沙走石之中,进行艰苦的研究探索。

他没有辜负父亲当年对他的期望。万里来归,以身许国。

或许用最近热播的美剧《权利的游戏》中的守夜人誓词可以道出邓稼先的部分心境: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我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号外

05.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上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久之后,氢弹的研究进展迅速,于两年八个月后成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研制速度。

世界各国在震惊之余,怀疑中国的原子弹是外国人帮忙研制的。

美籍科学家杨振宁归国探亲的时候,试探性地问了自己的好友邓稼先。邓稼先征得周总理同意之后,写信道:“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中国在拥有“两弹”之后,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终于不用再忍受美苏的核战争威胁了。

荣耀的背后,是科学家们舍生忘死的奉献。

核试验是危险的。


1979年,寻回未爆的核武器弹头后,邓稼先(左)与赵敬璞合影于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被摔裂。原子弹是有放射性的,邓稼先却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捡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查看。

回北京之后,他去医院检查,发现小便中有放射性物质,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损伤。

但是即使在伤病之中,邓稼先遇到危险的事情,依然冲在最前面。他对周围的人说:“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他的直肠癌已经很严重了。

1985年7月30日,他住进了医院。住了363天,再也没能走出来。


1986年6月摄于北京,杨振宁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稼先

他的好友杨振宁教授问他,为国家研制“两弹”获得了多少奖金?邓稼先笑着说,20块。

杨振宁不敢相信,以为他在开玩笑。许鹿希严肃地说,这是真的,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一共20块钱。

杨振宁心痛难忍,自己的好友把命都搭了上去,只有区区20块的奖金。如果留在美国,何至于此啊。

可是邓稼先哪里在乎钱啊。国士无双,岂可用金钱衡量。

病重之后,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在国庆节的时候去看看天安门。

可是这个小小的心愿却没能实现。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全身大出血,永远离开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终年62岁

在临终前,他告诉自己的妻子:“假如生命结束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的一生,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遗憾。28年的艰苦奋斗,几乎没有陪伴过自己的妻儿,看得最多的风景就是塞外的风沙。

然而,对于邓稼先而言,这就是美好的一生啊!平生心愿,均已实现。

杨振宁在怀念自己的挚友邓稼先的时候,曾提到一首五四时期的诗歌,可以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世界华人周刊版权所有,华哥编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