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5月,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很快于6月组织了三十万大军,并携美、德、日、英等军事顾问亲临江西,任“剿匪”军总司令,扬言在三个月之内将“共匪”一举拿下。
他甚至许诺部下,凡是对“歼灭朱毛红军”有功劳的,无论军衔大小,都可晋升一级。功劳大者,还可以另外嘉奖升官。
彼时,红军在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后立即转入了战略进攻,暂时离开了苏区根据地,逐步向闽西、闽西北发展势力。
蒋介石见红军主力与苏区根据地分处两地,考量过后,令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形成合围之势,企图“长驱直入”,先行攻破红军主力,最后深入苏区清剿。
7月1日,蒋介石一声令下,三十万大军由左右两路同时进剿,来势汹汹。
陆上有蒋介石的精锐亲兵,空中部署着先进的战机,第三次围剿可谓声势浩荡,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装备上都比前两次围剿来得更加凶猛,这也表明了这次蒋介石剿共的决心之坚定。
红军这边,即使提前截获了国民党军来犯的电报,但由于对整体局面把握并不充分,红军仍然对国民党军的突然进军始料未及。
面对国民党军的奇袭,红军并没有消极应对,而是迅速分派了部分兵力阻击敌方,更组织了地方武装四下扰乱、迷惑敌人。
尽管在战略上迫使敌人分散了部分兵力,但在如此明显的劣势之下,毛泽东经过战略分析后还是决定以退为进,打不过就战略性撤退。
蒋介石见状很是得意,便率领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直逼苏区根据地。
此时国民党军士气鼎盛、兵力雄厚,中共总部在得不到敌方详细活动部署的情况下,仍旧实施以退为进的策略,顺水推舟,屡屡撤退,只为诱敌深入苏区。
国民党军便如洪水猛兽般入侵,迅速占领了宁都、瑞金等地,蒋介石也愈发志得意满起来。与此同时,红军仍在西行的路上。
千里班师,谈何容易,又是盛暑时分,行军道路异常艰苦。
在毛泽东等人的指导下,大部队兵分几路,先后行进,绕过国民党军的兵力部署,在银坑会合后,急行千里,回到了江西西南老根据地。7月下旬,红军主力行至高兴圩地区集结,疲惫的军队在长途跋涉后终于得以稍作休整。
撤退也需有个终点,没有进一步的策略很难带领红军打赢这场仗。
面对敌方的三十万大军,毛泽东坚信他带领的三万多红军能够在敌人之间来回穿插,从而使敌人应对不及,疲惫不堪,最终破除合围之势。
毛泽东打下了许多场胜仗,在军中威望颇高,见他如此笃定自信,众人也纷纷安下心来,并不慌张害怕,静候毛泽东的指示。
毛泽东提出的战术便是经典的“磨盘战术”,他告诉众人,
“磨盘战术,便是像磨盘一样在敌人间来回梭巡,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先把敌人引诱进来,再利用咱们熟悉的地形优势,隐蔽行踪,出其不意地攻击其后方薄弱处。待到敌人回头,也早已精疲力尽,届时再和他们打!”
成功诱敌深入苏区后,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不利局面之下,红军需集中兵力,找到一个突破口,以实施“磨盘战术”,改变目前的困境。
7月31日,毛泽东、朱德判断富田处国民党军兵力薄弱,正是一个好的突破口,便欲指挥红军向富田方向开进。
然而正当红军整装待发之时,国民党军凭借空中力量及先进装备,先一步悉知了红军的动向,行军来到了高兴圩地区前,要逼红军正面应战。
可红军哪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兵力?于是毛泽东不得不放弃了对富田的作战计划。敌变我变,面对此刻重新部署精良的富田地区,毛泽东决定改变作战计划,又退回了高兴圩,不与国民党军正面作战。
此番动作下来,红军仍然处于危急关头,西临滔滔赣水,国民党军又成围攻之势压来,四面楚歌。
基于前两次围剿行动的失败,蒋介石对于红军变幻莫测的作战策略很是忌惮。但在绝对的兵力优势之下,他仍然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只把红军围困在高兴圩处,并不进攻。
他不知道,正是他的犹豫和大意让他打输了这一仗。
这边毛泽东等人很快便想出了破局之策。他们一方面派部分兵力佯装继续西渡,另一方面则派出一支两万兵力的队伍悄悄往莲塘地区行进。两万多人日夜兼程,穿过崎岖的山道驻扎在了莲塘。
8月6日,红一师师长李实行在附近巡查地形,正遇上敌四十七师朝莲塘急进,他当机立断,抢占制高点,掌握战斗的主动权。
李实行带领着士兵们奋力朝山顶登去,此时国民党军也已蠢蠢欲动,两军交战,一触即发。
轰鸣声不绝于耳,战况愈发激烈,在枪林弹雨中,李实行一鼓作气冲上山头,士兵们也红着眼紧随其后,不久红四军也前来支援。
最终,李实行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了士气,守住了这个山头。
这一仗的成功使得红军士气大涨,也真正地在战场上瓦解了敌方的士气,充分展现了李实行等将士们大无畏的铁血精神,以及毛泽东等人在军事谋略上的机敏果敢。
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加之莲塘人民对毛泽东的拥戴和信任,使得军民配合得十分默契。于是,在经过一番交战后,红军终于在逆境中打响了第一场胜仗,取得了战略反攻的阶段性胜利。
当晚,国民党军接到来自莲塘的电报,大惊失色,遂派人前往支援。
可仓皇应战的国民党军还未赶到莲塘,刚行至良村地带时,就见红军将士们已经占领了几处要塞的制高点,迎面给了他们一记痛击。战争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午后,战场上硝烟四起,枪炮声不绝于耳。
最终,红军二战二捷,再一次取得了胜利。
国民党军参谋被俘后还在愤愤不平: “完全是情报失灵才倒的霉!一到这里,老百姓跑得连个影子也没有,弄得队伍像个瞎子。昨天通报还说你们被蒋光鼐、蔡廷锴围在高兴圩,哪晓得今天你们却在这里包围了我们! ”
国民党军做梦也没想到,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敢包围他们30万国军!
两战过后,战场形势为之一变,蒋介石大受打击。而毛泽东等人尽管打了胜仗,也丝毫不敢懈怠,又紧锣密鼓地分析起了敌情、筹划起了下一步的计划。
根据对敌方兵力部署的分析及可靠情报,国民党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龙岗一带,且仍在向着红军前进。
为了避免攻坚,毛泽东当机立断,故技重施。他令一部分兵力佯攻龙岗,以掩护往东行军的主力军,再派主力军出其不备,攻向敌后方的薄弱之处——黄陂。
8月11日清晨,红军的先锋部队率先行动,枪声与喊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敌军。
红军占领先机,持续向敌开火,而后突击队向敌猛冲,顺利攻破了敌方防线。外围据点很快被扫清,中午,红军集结兵力对黄陂实施总攻。
盛夏多雨,天助红军。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模糊了处于低矮地势的敌方视野,更加利于红军作战。
在军号声中,红军以势不可挡之势扑向了黄陂圩,不多时,便将国民党军打得乱作一团,夺得了黄陂之役的胜利。
1931年的八月骄阳下,在这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毛泽东带领红军将“磨盘战术”发挥到了极致,运用这样声东击西的战术,他们不断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寻找空隙穿插,三战三捷,六天内拿下了三场战役的胜利,顺利跳出了国军的包围圈。
经此一役,毛泽东以出众的军事才华和战略智慧粉碎了蒋介石“三个月内消灭共军”的野心。
至此,蒋介石这位总司令才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毛泽东的手腕,他没想到红军如此灵活机敏,以少敌多也能将局势扭转过来。
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消灭红军无法一蹴而就,信心受挫之下愈发不敢大意轻敌。
红军尽管骁勇,但在几场战役后也早已疲惫不堪,毛朱二人更是意识到了战情的危急。国民党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占有毋庸置疑的优势,靠游击战并非长久之计。
蒋介石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明白红军此时正需要恢复体力,定来不及撤离。于是,他迅速做出部署,命各路大军向黄陂合围,务必要拿下“共匪”,不能再让其从眼皮子底下逃脱!
传令下去后,国民党军几十万大军立即一个回转往东赶去,以包围之势向黄陂云集。
尽管红军严守军事秘密,人民也紧密配合,但在国民党军严密的搜索和先进的装备面前,红军的具体方位还是很快就暴露了。
毛泽东等人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大敌当前,情势危急,再不作出决定,只怕红军就要覆灭当场!正当此时,毛泽东竟在短时间内又想出一等妙计应对。
深悉战术兵法的毛泽东临危不惧,他令一小部分兵力监视敌方动向,而大部队则直接原地休整。
原地睡觉?众人听了很是诧异,认为此招极其凶险,一旦国民党军的推进再快一些,红军就将面临绝境。
但即便如此,红军将士们还是选择了服从,领命休息,并没有提出异议,因为他们始终无条件地相信毛泽东,相信着这位带领了无数胜仗的名将。
然而奇怪的是,接下来的三天,众人竟如愿睡了个好觉。国民党军并没有如他们担心的那样攻打过来,而是放过了这绝佳的反攻机会,这其中又有什么玄妙?
原来,毛泽东正是摸准了蒋介石的心理,才敢下如此决策。
他知道蒋介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面对共产党的“狡猾”和红军神出鬼没的行踪,蒋介石定然不敢率领大军直攻而上,而是吸取了战败的教训,以不变应万变,谨慎行军,对红军也是围而不攻,力求稳妥。
如此一来,正中了毛泽东的下怀,国民党军的行军速度减缓,红军也得以痛痛快快地休息了三天。
红军将士们对毛泽东的胸怀与谋略更是生出了几分敬仰,佩服他能在短短时间内轻松化险为夷。
蒋介石怎么都没有料到毛泽东竟有如此胆识和气魄。若是早知红军按兵不动,他直接让三十万大军一拥而上岂不美哉?
但历史无法重来,毛泽东的魄力则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传奇性与戏剧性,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军事家。
不过毛泽东为了以防万一,也已预备了后手。他对黄陂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即便国民党军袭来,也无法侵袭到这高山密林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这无穷无尽的山野中,红军无数次地与敌人游击作战,这里对于红军反而形成了天然的庇护。
因此,假使国民党军侵袭,红军也可以借助地形与其周旋,从而突破。
就这样,红军安稳地休息了三天,在一天夜里,趁着疲惫的国民党军沉睡之时,悄悄地翻越了几座大山,再一次逃出生天,跳出了敌人的包围点。
然而合围之势未破,毛泽东等人正苦苦思索下一步的对策之时。一名哨兵带来了重要线报——他们找到了一个脱离包围圈的缺口!
于是,为了再次无声无息地突出重围,毛泽东等人再次使出调虎离山之计,诱敌北上。
借着熟悉地形的优势,红十二军向着东北方向开进,一路上大张旗鼓、虚张声势,利用刷标语、喊口号等烟雾弹,迷惑敌人,甚至佯攻敌军以吸引火力。
蒋介石正愁红军没有动静呢,此时一见红军出现,果然上当,以为找到了红军主力所在,便大手一挥,举兵紧随其后往东北追去。
一切都在毛泽东的掌握之中。红十二军按照指示,引着身后的国民党军东奔西跑,一路上山路崎岖,地形复杂,国民党军哪里受过这样的苦楚?
不过半月多的时间里,这段异常艰辛的“追赶游戏”便将国民党军折腾得元气大伤。
蒋介石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又上了毛泽东的当。
就在他追着红十二军北上时,真正的红军主力正向着西边的包围圈突破口行进,等国民党军反应过来时再追时,红军主力早已西去,以逸待劳,好整以暇地准备迎战了。
反观蒋介石的大军,半月时间内来回奔波应战,被红军耍得团团转不说,又为地形暑热所苦,早已不堪负累,精疲力尽。
且此时正是青黄不接之时,粮草供给不足,国民党军来时的嚣张气焰已然熄了大半。
九月初,国民党军大势已去,无可奈何之下,蒋介石只好下令让部下将士全面撤退。
然而充分休整后的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导下乘胜追击,反过来向国民党军展开攻击,进入了反“围剿”的最后一个阶段。
酷暑渐褪,黄土飞扬,战线绵延了七十里。9月6日,蒋鼎文所率的国民党军队在撤退途中突遇暴雨,山洪冲断了桥梁,也冲走了这被困山野的两万余敌军的生路。
次日凌晨,红军途经此地,两军战斗一触即发。
红军利用地形优势向敌军展开猛烈的攻击,国民党军背水一战,拼命争夺要塞位置。
然而勇猛的红军将士一转攻势,纵身而下,纷纷涉水入河,当即将敌人团团包围。走投无路的国民党军只好束手就擒。
深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此时优势尽失,围剿不成反被剿。
蒋介石再无暇顾及红军,反而将枪口对准了民众。他认为“匪巢人民匪化已深,无法挽救”,于是他们一路撤退,一路大肆烧杀,所经之处火光冲天,横尸遍野,乱世之下视民众性命为草芥。
中共总部见状哪能坐视不管?于是下令红军班师折返,继续与国民党军缠斗。
9月7日,这一天迎来了一场令国共双方都刻骨铭心的战役——高兴圩之战。
红三军发起进攻后,遭到了敌六十师的顽强抵抗。雨后水位上涨,红军无法涉水过河,国民党军又死守大石桥,这一仗打得异常艰苦。
就在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之时,红三军的代理师长邹平组织了敢死队,在他一声暴喝之下,众将士齐齐冲上石桥。
猛烈的炮火攻击下,红军将士们并没有退缩,一举击溃了敌军。而邹平却在冲锋陷阵之时不幸中弹,年仅31岁便陨身在了连天战火里。
8日,高兴圩的恶战仍在继续。红四军曾士峨十一师对上了素有“铁军”之称的敌十九路军。
红军的刚直勇猛对上国民党军的枪林弹雨,战况十分惨烈。
通天的枪炮声、刺刀撞击的铿锵声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此役双方均伤亡惨重,尽管红军势如猛虎,骁勇善战,最终仍旧因为兵力分散等缘故没有占得上风。
曾士峨也跳出阵地与敌军肉搏,在一片喊杀声中奋勇杀敌,最终不幸战死在敌军的刺刀之下。
眼看战况胶着,两军对峙不下之时,毛泽东为大局着想,命红军率先撤离战局以整顿兵力迎接新的战斗。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的抗打击性与纪律性远不比红军。在高兴圩一役后,国民党军负伤撤退。
15日,逃窜的敌军再一次闯入了红军位于方石岭的埋伏中。此时的红军已然恢复了作战状态,陷入混乱的国民党残军溃不成军,最终还是败在了攻势迅猛的红军阵下。
短短两个多月,红军六战五捷,直把蒋介石的七路精锐部队打垮了一半。至此,在毛泽东等人的英明指导下,第三次反“围剿”最终取得了胜利。
回望“围剿”之初,毛泽东等人以三万大军对抗三十万大军的艰险仍令人胆战心惊。
黄陂大捷后,红军受三面夹击、随时可能遭到覆灭之时,毛朱等人仍能冷静地调整作战策略,命全军原地休整,决策大胆且效用,令人折服。
他们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对排兵布阵的巧妙运用,加之群众力量的支持与对地形地势的把控,实实在在地将不可能转换为可能,一转劣势为优势,从而扭转局势,转败为胜,不可谓不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