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宋庆龄拒绝与孙中山合葬,直言:她伴我53年,我答应要和她葬一起

3 已有 296 次阅读   2023-09-06 15:21
宋庆龄拒绝与孙中山合葬,直言:她伴我53年,我答应要和她葬一起 

宋庆龄和孙中山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都对国家的未来抱有远大的梦想和对民族复兴的执着信念。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他们并肩前行,互相鼓励与支持,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宋庆龄怀着对亡夫最后遗志的强烈渴望,在全国各地为孙中山先生的事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宋庆龄以其聪明才智,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人,也因此,她成为孙中山事业的忠实拥护者。

宋庆龄于1981年5月29日与世长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写下了一份遗愿,那就是与李燕娥合葬,而非与孙中山先生合葬。

李燕娥是谁?他们之间到底有过怎样的感人故事和深厚的情谊呢?

相知相伴,结为夫妻

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宋庆龄的父亲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

他是一个以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著称于世的文化人。虽然他已是如鱼得水,但他仍以自己的努力和谦虚,在艺术上不懈地追求着。

宋庆龄的父亲对孙中山先生的人品和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对孙中山先生的抱负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那个时候,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起义遭遇了重大的失败,被日本侵略者打得溃不成军。

艰难的处境并未使孙中山屈服,他坚毅地宣布,为了国家的复兴,他将继续前进。这样的坚持,让宋庆龄的父亲很感动,也让他坚信,孙中山一定不会就此罢休。

宋庆龄的父亲决心大力拥护孙中山的事业,并在各种场合大力宣扬、颂扬中山先生的思想,并表示愿意为革命出一份力。

一次相聚中,宋庆龄的父亲对孙中山说道:“我对你的信心从未动摇过。虽然目前形势不容乐观,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绝对会有转机的时刻。”

孙中山深深地看着宋庆龄的父亲,露出了一个鼓励的微笑:“感谢你的支持和信任,我的朋友,信仰和勇气将使我们走向胜利的彼岸。”

孙中山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需要有人能够在他忙碌的事务中协助他。于是,宋庆龄的父亲就把宋蔼龄送到了他的身边,帮他打理一些事务。

宋庆龄得知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高兴,她开始与姐姐频繁书信往来,所有的信件都充满了对孙中山的工作以及国家事务的打听。

一段时间后,宋庆龄收到了一个令她十分意外的消息——姐姐宋蔼龄嫁给了同样属于四大家族的孔家。与此同时,姐姐也因为新的家庭身份无法继续帮助中山处理工作。

宋庆龄在这个时候向父亲表达了她的想法,“我去帮助孙中山先生吧。”

他的父亲深思熟虑了一下,他看到了宋庆龄身上的潜力和热情,最终同意了她的建议。对她说:“女儿啊,你是我的骄傲。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

宋庆龄的到来给孙中山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她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色。

还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饱含深情的诗歌和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孙中山的理想。

和孙中山并肩战斗的日子里,宋庆龄渐渐发现自己对他产生了别样的情感甚至无法自拔。

一个傍晚,她决定向家人请示关乎她终身大事的事宜。宋庆龄的父亲立刻朝她瞪着眼睛说道:“我让你留在他的身边是为了帮助他,不是让你嫁给他的!”

“爸爸,请您听我说。”庆龄苦笑着坚定地说道,“我并不是盲目追随中山,而是因为我深深地被他的理想所吸引。他为了国家的民族复兴,奋不顾身地奋斗着,这种无私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明白你的意思,庆龄。但你要想清楚,你们之间有着太大的年龄差距。将来的道路并不容易。”

庆龄感激地看着父亲,深情地说道:“爸爸,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被爱的唯一标准。我相信中山也能够了解我的内心,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充满智慧和深思熟虑的。”

“不行,不行,不能同意。”

可宋庆龄却不听,她悄悄离家,跟随孙中山远赴日本,与孙中山在日本结了婚,结婚后,夫妻二人携手共进。

相互信任,陪伴多年

李燕娥,1911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幼年时双亲双亡,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慈爱的叔叔,他成为了她唯一的亲人和依靠。

李燕娥和叔叔相依为命,他们依靠着对彼此的支持慢慢长大。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注定了李燕娥接下来的日子会非常不好过,16岁那年,李燕娥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的叔叔突然决定将她许配给一名混混,这个决定不仅让李燕娥感到恐惧和不安。

李燕娥的丈夫没有正经工作,整日在家无所事事,他在暴躁不讲理时还会将李燕娥当成发泄的对象。

每当他心情不好或者一点小事不如意,他就会对李燕娥进行残酷地拳打脚踢。她的身体被他施加的暴力慢慢变得满是伤痕和淤血,而她的心灵也逐渐被痛苦侵蚀。

因此,李燕娥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她决定离家出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尊严。她计划着离开这个让她痛苦不堪的家庭,远离丈夫的恶劣对待。

李燕娥好不容易到了上海,她去找谭妈,“燕娥,你来做什么?”看到她,谭妈一脸的惊讶。

李燕娥将自己的经历讲给谭妈,说着说着她就开始哽咽起来,谭妈紧紧握住李燕娥的手,“别怕,从现在开始,这里就是你的家,我们一起努力,为你找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孙中山生病时期,宋庆龄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旁。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为实现其丈夫的心愿,在全国各地为孙中山的宏图大业进行了不懈努力。

1927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这一年,鲜血和谋杀交织,让人民深陷苦难的辗转之中。在这段时间里,宋庆龄也背井离乡,移居上海,并在香山路落脚。

宋庆龄返回上海,发现自己的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必须有一位能照看自己及家庭的保姆。宋庆龄只好求助谭妈。

“我知道一个很不错的保姆,她叫李燕娥,年纪轻轻但非常勤快可靠。你或许可以考虑试试她。”谭妈微笑着向庆龄介绍道。

宋庆龄点了点头,并同意见一面李燕娥。第二天,李燕娥准时来到庆龄的住处,她穿着一件朴素的衣裳,腼腆地站在门口,脸上满是胆怯。

宋庆龄笑着打开了房门,走到了李燕娥的身边。“您好!听谭妈说,你做事很有本事的,快进来吧!”

李燕娥慢慢地踏入屋内,目光不敢与庆龄对视。她略带紧张地回答道:“我叫李燕娥,谭妈对我太夸奖了。我会尽力去做好保姆的工作。”

宋庆龄安慰地笑了笑,说道:“没关系,我们慢慢来就好。我想你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来,坐下来和我聊聊吧。”

宋庆龄知道了李燕娥的身世,惋惜地叹了口气,并将她留在了身边。

一听说宋庆龄肯接纳自己,心里十分感动,于是真心实意地说:“太太,我这辈子都要伺候你。”

宋庆龄工作具有特殊性,家里的秘密更是多不胜数。李燕娥虽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她却是个明事理的人,只一心一意侍候庆龄的日常生活。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宋庆龄对李燕娥特别信任。每次地下党到这里与宋庆龄碰面,都只允许燕娥去迎接。

日子一天天过去,宋庆龄和地下党成员之间的秘密会面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每次当地下党来到庆龄家,只有李燕娥才能进入卧室,迎接他们。她总是用亲切的笑容款待每一位来客,同时保持着绝对的保密。

姐妹情深,死后合葬

当年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为了获取宋庆龄的一手情报,委派了诸多特务去收买宋庆龄身边的人,其中就包括李燕娥

李燕娥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警惕性,正是因为她的警觉,她与宋庆龄才能够在各种阴谋下幸存下来。她身负保护的责任,勇敢地冒险,并数次为宋庆龄保驾护航。

李燕娥习惯于夜深人静时进行窗户和门的检查,她小心翼翼地打开每一扇窗户,仔细入微地检查是否有任何可疑的痕迹。

即使是微弱的划痕或脚印,她也会立即察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毫不留情地彻查着每一个角落,她始终保持警觉。

某个暴风雨夜,当李燕娥正在检查房间时,她突然听到了一阵微弱的划痕声。她警觉地立即停下动作,凝神倾听。

随着刮着风雨声的响起,她从房间外传来的怪异声音越发清晰。没有丝毫犹豫,她跑向窗户,迅速拉上帘子,并将锁扣牢。

“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李燕娥。有你的陪伴,我才能够感到安心。”宋庆龄微笑着说道。他对李燕娥的警惕性心生佩服,同时也深感依赖。

正因为李燕娥的高度警觉与细致入微,她以及宋庆龄得以在这充满阴谋的世界中存活下来。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论发生什么,李燕娥都陪伴在宋庆龄身边,因而与其说两人是主仆关系,倒不如说是姐妹关系。

1979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李燕娥躺在床上,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浓厚的无助和绝望。

十分心痛的宋庆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消息,决定安排人将李燕娥从北京接到上海,在那里接受更好的治疗,对于这个决定,李燕娥流下了感激。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折磨,李燕娥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病痛的摧残,她静静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

宋庆龄坐在书桌前,思考着自己要如何完成李燕娥生前的心愿。

她深深记得,曾经有一次在李燕娥的床前,她轻轻地抚摸着自己的脸庞。

温柔地说道:“夫人,我愿意照顾你一辈子,就像照顾亲人一样。”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宋庆龄的内心深处。

宋庆龄不止一次地提到过,承诺未来百年之后,一定会将李燕娥葬在宋氏墓园,就以宋庆龄姐姐的名义与她合葬。

李燕娥走了以后,宋庆龄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她起身从书桌前站起来,拿过一张信纸,开始写道:

我希望能够将李燕娥的遗愿付诸实践。她曾经对我承诺要照顾我一辈子,就像照顾亲人一样,因此,我恳请你能够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

请你将李燕娥的骨灰葬在我父母的身侧,而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请将我葬在她们的另一侧,这样我们能够永远地在一起。

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也请你保密这封信件,这是我对李燕娥最后的承诺,也是对我自己心中深深的追求。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宋庆龄的决定确实是非常独特的。

大家都知道宋庆龄与孙中山的深厚感情,许多人以为她肯定会选择与孙中山长眠在一起,但她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孙中山的尊敬与爱戴。

宋庆龄之所以不愿意与孙中山合葬,并非因为她不爱他,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她太过深爱着中山先生。她不想去打扰中山先生,更不愿去破坏中山陵的一土一瓦。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明主和义仆的关系而闻名于世。这种信念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代代相传。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宋庆龄和李燕娥两位女性的故事,无疑是对这一优良传统最为生动地诠释。

转载    王翔宇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