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12位领导人合影,毛主席没有坐在中间,但是坐姿非常霸气

已有 151 次阅读   2023-09-07 21:17
12位领导人合影,毛主席没有坐在中间,但是坐姿非常霸气 

在中国党的早期历史,领导人的合影通常没有严格的位置安排,充满随意和自然的味道。然而,在党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却改变了这种情况。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11月,地点是延安,正在召开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选出了12位主席团成员,他们的合影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瞬间。

这次会议的背景十分特殊。一年前,也就是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加入中国的抗战工作,领导着长江局。然而,王明的过去与中国革命并不顺利,他的共产国际背景使他在中国内部缺乏深刻的了解,曾导致革命受损。这次回国后,他再次拿出了共产国际的“利器”,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共产党将领导权交给国民政府,这一观点受到了党内的强烈反对。因此,1938年9月到11月,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抗日政策,进一步巩固了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在党的全会即将结束时,这12位主席团成员聚集在一起,拍摄了这张合影。前排从左到右分别是康生、毛主席、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后排依次是陈云、博古、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

当时,毛主席虽然被视为众望所归的最高领导人,却坐在了左二的位置,这个细节令人瞩目。毛主席的坐姿既放松又充满威严,散发着王者气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前排最右边的王明,他是唯一一个穿皮鞋、衣着整洁的人,然而,他却显得拘束不安,面带不自然的微笑。

前排左一是康生,他与王明一同回国,最初站在王明一边,但很快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性,于是转而支持毛主席。江青与毛主席的结合,也与康生的智慧分不开。这次合影中,康生坐在毛主席身旁,显示出了他的决心和支持。

左三是王稼祥,于1938年8月回到延安,并在一个月后参加了这次重要的全会。他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达了共产国际和季米特洛夫的指示,肯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废除了王明的“钦差大臣”地位。因此,王稼祥坐在毛主席的旁边,也是有充分理由的。

前排的朱德和项英分别是八路军总指挥和新四军政委,他们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坐在前排的位置也合情合理。

回到后排,左一的陈云是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也参加了这次全会,他的工作在组织党内具有重要地位。左二是博古,他原本是王明的支持者,但后来转变立场,站在了毛主席一边,负责教育宣传工作,还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左三是彭德怀,尽管平时寡言少笑,但在这次合影中,他却显得格外开心,难得一见的笑容。左四的刘少奇在这次全会后被任命为中原局书记,负责华中敌后抗战工作。左五的周恩来则一如既往地低调,但看起来他正在发号施令,可能是在指挥照相的过程。最后,左六的张闻天,他一直是党的最高负责人,但他以“开明君主”的姿态,将毛主席置于前方,自己则退居二线,专注于宣传和教育等工作。因此,在这张合影中,张闻天自愿站在了后排的最边缘,不争不抢,低调而坚定。

这张合影不仅记录了党的领导人,也反映了他们的地位和角色在党的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毛主席的坐姿和表情透露出坚定和自信,而其他领导人的

表现各不相同,但这一瞬间的安排和表情都传达了一种信息,即党内的力量和地位在逐渐调整和巩固中。

这张合影折射出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思想斗争。王明的回国引发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他试图改变党的抗战政策,却在党内引发了强烈反对。六届六中全会成为了一场思想的角逐,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地位再次得到确认,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观点被彻底否定。这次会议不仅重新确立了党的抗日政策,还进一步强化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合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责任和角色。康生的眼光敏锐,他转而支持了毛主席,为后来江青与毛主席的结合埋下伏笔。王稼祥在传达共产国际指示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毛主席的支持,进一步削弱了王明的影响力。朱德和项英代表着党的军事力量,坐在前排,彰显了他们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陈云和博古分别在组织和宣传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彭德怀的开心笑容或许反映了他对会议结果的满意。

刘少奇被任命为中原局书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责任,而周恩来一如既往地低调,但他在此后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张闻天以“开明君主”的形象,将毛主席放在前面,自己退居幕后,体现了他的谦虚和对毛主席的信任。

这张合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党内领导地位的重新调整和巩固,同时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思想斗争和领导人的不同角色。在这个瞬间,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承担着党和国家的责任,共同书写着抗战时期的历史篇章。这张照片永远地定格了那个时刻,成为党的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党的坚定决心和胜利前行的信念。

转载   诺言卿史录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