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苏联大清洗”的来龙去脉,斯大林处决60万人,是对是错?

6 已有 510 次阅读   2024-02-27 00:42
“苏联大清洗”的来龙去脉,斯大林处决60万人,是对是错?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俄罗斯举行第二届总统大选期间,叶利钦由于“休克疗法”搞得天怒人怨,百姓开始念起了苏联的好。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得票率因此居高不下,一度远远甩开现任总统叶利钦。

叶利钦

正当人民惊呼苏联将再度回归的时候,反对久加诺夫的七大寡头,为了挽救叶利钦岌岌可危的支持率,想出了一个奇招。

他们控制旗下媒体,连续不断地给俄罗斯人民,播放大清洗时期的老照片。

这招果然收到奇效,播放了两个月后,久加诺夫的支持率直接就来了个拦腰暴跌。

百姓们悟了,宁愿选择叶利钦,也不再投久加诺夫的票了。

久加诺夫

由此可见,斯大林发动的这场大清洗,究竟给俄罗斯人民留下了多深的阴影。

那大清洗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把俄罗斯民众吓成这个样子?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详细解读,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

权力斗争

1923年,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

由于在1918年,曾受到孟什维克反动分子的刺杀,列宁晚年身体一直不怎么好。

从1921年到1924年这三年时间里,列宁就一直处于半退休状态。

苏共中央的权力把持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跟斯大林三个人手上。

而深受列宁赏识的接班人,红军之父、克格勃创始人托洛茨基,却遭到三人的一致排挤。

其实不仅是托洛茨基,就连列宁本人在晚年的时候,跟这三人的关系也不怎么样。

托洛茨基

而双方之间的分歧,就在于官僚主义问题上。

这些苏共元老在革命期间,那也是“当年忠贞为国愁”的铮铮铁汉。

可是随着革命胜利,身居高位的各级干部,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发生蜕变。

这些曾经热血荐轩辕的革命者,慢慢地就变成了“六朝何事,只为门户私计”。

其具体表现,就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针对干部的堕落,列宁提出了继续革命论:同志们,不要以为革命成功就可以放松懈怠,革命者的枪口要一支对敌,一支对己。

这套说辞同志们肯定不乐意听。钱不都发给穷人了吗?你看我都穿上这套了!还革?革谁呀?大哥你要回山里就自己去,我们可还要赶着去浦东,拥抱新社会呢。

当时党内高层,唯一支持列宁这套不断革命论的,也就只有托洛茨基一个。

列宁也有心让托洛茨基当自己的接班人。

可列宁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能保得了托洛茨基呀!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虽然手握红军跟克格勃,但由于他的路线不得“人心”,最终在党内斗争中,遭到三巨头一致的排挤。

列宁和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最终被踢出革命军事委员会,并于1927年以反革命罪遭到驱逐。

托洛茨基出走之后,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三人小团伙,很快就出现了裂痕。

三人的分歧,主要出现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上面。

斯大林提出要搞农业集体化路线,镇压一切反对集体农庄的阶级敌人。

而季诺维也夫两人,则主张继续推行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不应该操之过急。

季诺维也夫

列宁去世后的局面,跟同期的孙中山比较类似。

孙中山去世后,最有可能继位的人有四个: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蒋介石。

前面几个都是建党元勋,最后一个是后起之秀。

廖仲恺对应的角色就是托洛茨基,由于是左派,思想激进,所以最先出局。

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对应的就是汪精卫跟胡汉民那两个“嘴炮”。

这两人都空有元老身份和庞大的势力,但实干能力跟政治手腕差得一塌糊涂,最后都被后起之秀后来居上。

加米涅夫

在托洛茨基倒台后不久,加米涅夫跟季诺维也夫这两个难兄难弟,也被斯大林解除职务,一脚踢出了苏共中央政治局。

斯大林之所以能这么轻松搞掉这两个人,离不开布哈林的支持。

布哈林是列宁晚年寄予厚望的青年才俊,一度想要把他打造成反官僚主义的标杆。

季诺维也夫倒台后,布哈林接过他的职务,成为了共产国际的一把手。

但他的政治主张跟加米涅夫两人无二,他同样反对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布哈林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花些篇幅,介绍一下他们的分歧所在。

当年苏俄建国的时候,为了应对内外敌人的侵害,曾经采取过一种叫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余粮收集制度。

也就是说,百姓每年所产的粮食,除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那部分之外,都要由苏维埃统一征收。

在那种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被压缩到了极限,常年生活在生死线上。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大家都对农民当时的惨状心有余悸,谁也不想再来一次了。

国内安定下来之后 ,苏共就采取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给农民减压。

农民只需要缴纳法定的税额,其他的粮食都可以自主分配,甚至于某些贫下中农,还能直接免税。

可当时苏共内部,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一股跟新经济政策截然相反的声音。

列宁的亲密战友托洛茨基提出:这么搞不行,我们要拿农民来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迅速把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是的,集体农庄这损招,就是托洛茨基最早提出来的。

他跟斯大林,除了在官僚主义上势不两立之外,在治国策略上两人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可以说是高度雷同。

斯大林

布哈林围绕着是否要搞农业集体化,又跟斯大林斗了一年。

1928年10月,布哈林最终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党内高层再也没人敢对斯大林的政策指手画脚了。

功也煌煌,罪也昭昭

这一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

一五计划期间,正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危机,西方的各种机械设备由于生产过剩,全都跌到了白菜价。

这与当时处于工业化起步的苏联,正好金风玉露一相逢。

1931年,苏联进口设备数量,就占到了全世界总出口的三分之一。

到了1932年,这个数字更是高达百分之五十。

此外,一五期间还有大量的西方技术人员,被高薪招揽到了苏联,其中光是美国一家就有10万人之众。

可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个问题,西方是不认苏联货币的,你要跟他们交易只能用黄金,那黄金又从哪里来呢?

只能贸易顺差呀!那苏联当时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品,到国际市场上换外汇呢?

你一个农业国,还能拿什么去换,只能是粮食了。粮食从哪来?答:农民。

一五计划的成果是辉煌的。

1933年1月,当一五计划宣告结束的时候,苏联的工业产值相比于战前翻了两倍有余。

其中机械制造是战前的9倍,发电量是战前的7倍,工业水平短短数年,就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这已经不是奇迹了,这是神迹。

可这神迹背后的代价,却是农民的累累白骨啊!

前面说过,苏联是拿粮食到国际市场上购买工业设备的。

可当时正处于大萧条,粮食生产过剩价格低迷。

价格不够那就只能数量来凑,苏联对农民的粮食征发力度,远远超过了预期。

此外由于工业蓬勃发展,还有大量人口脱离土地由农转工,这就意味着产粮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多了。

粮食压力进一步加剧,农民手上的粮食配给被压缩到了极限 。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无限接近于0。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马上就一大片一大片地死去。

就在一五计划宣告大功告成的1932年到1933年,苏联境内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号称“欧洲粮仓”的乌克兰,死亡人数高达718万人。

血色恐怖

万方有罪,罪在斯大林一人。

国家弄成这个样子,你作为最高领导人,是不是应该对此负责呀?

群情汹汹,斯大林也不得不给出个交代了。为了缓和群众情绪,斯大林决定大赦。

1934年,苏共召开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时候,以前被斯大林斗倒的政敌除了托洛茨基,其他的全都被请回来了。

但即使这样,也难以消除同志们的怒火。

700万条人命啊!整个苏俄内战死的人,都没有这么多呀。

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时候,同志们用不记名选票,表示了对斯大林的不满。

计票的时候,斯大林获得的反对票足足有292张之多。

而反对票最少的人叫基洛夫,只有三张。

按规矩,基洛夫应该接替斯大林担任中央总书记。

基洛夫是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和接班人,也是是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支持者,但他相比于斯大林多了几分仁慈。

在执掌列宁格勒期间,面对大饥荒,基洛夫也曾顶着压力开仓放粮。

基洛夫

当时苏联内部已经成了斯大林的一言堂,基洛夫当选绝不是反对派使得坏,而是斯大林派系内部的共识。

一来,基洛夫跟斯大林的政见高度重合,他上位对于派系内部的同志不会有影响。

二来,他相对于斯大林更温和。让他来干既可以贯彻旧有政策,也能让百姓喘口气。

这时只要基洛夫一点头,斯大林马上就会成为历史。

可基洛夫没有,他拒绝了。主持会议的卡冈诺维奇也顺坡下驴,宣布选票作废。

一个人心所向的“太子”,一个可以随时取而代之的“太子”。哪个皇帝能忍?

这样的“太子”,除了登基,只有死。

斯大林

12月1日,基洛夫离开莫斯科回到列宁格勒后,遇刺身亡。

至于凶手,苏联官方说是托洛茨基集团。

可笔者实在想不明白,托洛茨基集团杀基洛夫有什么意义?要杀,杀斯大林不是更方便吗?

基洛夫,死于幼稚啊。权力斗争哪能讲那么多感情?

基洛夫死后,斯大林以此为借口,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洗运动。

不同于以前的高层内斗,农业集体化是遭到全社会反对的,那斗争就不能仅限于克里姆林宫,必须展开一场社会性运动,来铲除各层级反对派。

再说了,就在一年前西边的希特勒上台了,德国在疯狂扩军备战,斯大林必须快刀斩乱麻。

希特勒

首先遭殃的,是刚回来不久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这哥俩以杀害基洛夫嫌疑人的身份,在莫斯科进行公审,然后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被判十年有期徒刑,其支持者纷纷遭到逮捕审判。

此外,斯大林还向各级党组织发出密信,要求深挖敌人。

霎时间,整个苏联陷入了意识形态狂热之中。

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意识形态起家,而意识形态虽然威力无穷,但又是一种极度不可控的东西。因为真理往往只掌握在上层少数人手上,底层党员他们懂什么共产主义呀?

他们那所谓的革命热情,只不过是一种群体性狂热。

这种狂热,很容易就会被忽悠煽动,全靠上层的理性才能压制。

一旦上层有意不压制甚至是推波助澜,马上就是一股毁天灭地的能量。

当斯大林按下这个毁灭的按钮后,整个苏联就变得不可控制了。

哪怕是斯大林本人,也无法控制大清洗的走向。

他只有开启和叫停的权力,但怎么洗,具体要洗谁,他说了是不算的。

所以在这场大清洗中,就连他身边的很多亲信,都被群体性狂热裹挟成了牺牲品。

斯大林也救不了他们,因为斯大林没法反驳这股狂热,他总不能跟群众们说你们错了,我就是单纯的想要铲除异己而已,那同志们非得撕了他不可。

大清洗持续了4年,各级党员干部和普通平民,累计死亡60万人。

1938年末,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已经到达极限,再搞下去就要适得其反,斯大林果断叫停。

随后,斯大林把“锦衣卫头子”叶若夫推出来顶罪。

领导永远是正确的,只是下属办事不力罢了!

至于斯大林是对是错,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