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铭刻在内心的情怀。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辞旧迎新,告别过去,对崭新的一年充满期待。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过去人们都是怎么过年的。
1.记忆中 过年就是送灶王爷,吃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就是小年了,祭灶、扫尘、吃灶糖,都是必不可少的。
糖瓜是汉族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也是孩子们最爱的吃食。冬天天气严寒,糖瓜凝固的更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在那时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小零食。
2.记忆中 过年就要穿新衣
人们会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一个好的开始。而过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项。
记忆中,每年春节就有穿新衣的习俗,到现在也依旧如此。那时的新衣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不仅仅代表着除旧迎新,更是承载着母亲对于孩子的期望与祝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新的一年中丢掉过去,迎接好运。
3.记忆中 过年就是放鞭炮
记忆中,家里在过年的时候会买很多鞭炮,三五个孩子结伴将鞭炮缠在一根长棍上,挑着点燃;或是干脆放在地上,用点着的木棍儿去点燃。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孩子们捂着耳朵欢快地笑、飞快地跑开。忘不了那时烟雾弥漫,红纸满地的热闹场景;也忘不了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一大早去捡拾鞭炮的时光。
4.记忆中过年就是贴对联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过年中最具仪式感的事情,莫过于精心准备几幅贺岁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记忆中每到临近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备齐文房四宝,请家中长辈执笔写上几句吉祥话,挽上一副对联,馈赠家人和邻居。每一副对联都淳朴又有质感,一笔一划,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5.记忆中 过年就是贴窗花
被雾气染得白茫茫的窗户,贴上自己亲手剪的窗花,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气氛。
窗花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遍的品种。
那时,老人们盘腿坐在窗前,一手拿红纸,一手拿剪刀,这边修修,那边改改,不一会儿,“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一张张寄托着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出来了。
过年贴窗花以其特有的夸张手法将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6.记忆中 过年就是一张合影
过年了,一家人穿上新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聚在影楼一起照一张合影。
小时候的全家福里总是透着一股喜庆劲儿。那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清闲下来,换上新衣,收拾妥当,招呼全家一起趁着过年拍张全家福,记录下家中每位成员的变化。
7.记忆中 过年是购置年货
每到过年前些天,小镇上的集市就格外热闹。那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在拥挤的街道上穿行,一趟趟地把年货往家里拎,鱼、鸡、蔬菜、瓜子、花生、糖果……每去一次都会满载而归。总之,不把春节期间需要的年货买齐,“年集”是赶不完的。
年货的食材买齐了,家里的老人就开始着手加工。过了小年,家里人会连续好几天蒸馒头、炸藕合、做腊肠、包饺子……这是孩子们最解馋的时候。
8.记忆中 过年是包饺子吃年夜饭
年夜饭可以说是春节的重要内容了,年夜饭的菜肴,是一年中最多的,荤的素的,凉的热的都有,更是因为如此,孩子们进了“腊月”门,都扳着指头数着过,也只有那时大人才不会过多的约束孩子们。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响起,此时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
年夜饭的重要之处还在于这个晚上是合家团圆的良辰吉日。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见一见朝思暮想的亲人。
记忆中的春节年味儿十足,春节也是最让人盼望的节日。通过这些老照片,让我们穿越回了过去,用心感受中国年的温暖与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