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关,是许宾最为忙碌的时刻,无论是线上的花灯小铺,还是工作室批量订做,这位85后花灯传承人都会亲手为繁忙的时光点亮每一盏灯,也将这一份热爱与责任映照在每一个色彩斑斓的氤氲流光中。
清朝康熙《东阳新志》载:“正月初六日至十五日,谓之灯节,夜夜迎灯,名状不一。”东阳地区盛行庙会,花灯作为人们祭祀、祈福等习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东阳地区尤为盛行。据传承人许宾回忆,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做花灯,给自己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美”。在这样的环境氛围熏陶下,以及花灯散发出的独特“美”,促使许宾走上花灯非遗技艺传承的行列里,在2016年被授予“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的他,持续将这份“美”传遍万家。
针孔中的流光溢彩
“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作为一种装饰灯笼,单从名字上就已经概括了花灯的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使用“针刺”的手法刺出图案的形态,光透过针孔形成图案样式;另一个就是“无骨”,整个灯笼没有任何骨架支撑,全灯由数片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由粘贴的纸张受力均衡形成立体的造型。浑然天成,雅致和谐。
在制作技艺上,主要有这几个步骤:首先,设计图纸,依照需要做成的灯笼的形状,在平面上绘出它结构图纸,以及图案图纸;其次,镂空,把需要大面积透光的部分进行镂空处理;再者就是裱糊,在镂空的纸张背面裱上一层白纸,使光可以透过来的同时达到柔和的光感效果;接下来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针刺,用针扎刺图案部分,在针刺的过程中需要讲究疏密变化,针孔的粗细、疏密将直接影响图案呈现的明暗层次效果。
最后的过程就是组装,将各个灯片组装成立体的造型,挂上点缀、流苏等,使灯笼更加完整和丰富,呈现典雅与华贵的风格。其独特的制作技艺造就了花灯空间感好、立体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的特点。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许宾介绍,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与组装过程,是从平面到立体几何的过程,借鉴北京宫灯、自贡花灯等不同地区的灯笼形制,再加上“针刺无骨”特有的技艺,使之色彩丰富夺目,形式多样。
“非遗+旅游”,沉浸中体验花灯之“美”
12岁接触花灯制作,大学时期参加长三角迎世博扎灯大赛荣获金奖,2016年被评为“东阳无骨针刺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每一次的收获与成长,许宾更加坚信花灯的“美”需要被更多人看见,非遗传承这条路也越发走的坚实。
谈起对花灯的情感,许宾说:“花灯里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愿景的一种情怀,每个地方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家乡的灯笼是最美的,这无关于色彩、外形,是具象事物之外意识念想的情感寄托,这是我这些年普遍经历之后的察觉。”
正是基于对花灯浓郁的情感积淀,2016年,许宾在非遗传承人与横店影视城合作开展的非遗研学项目中,坚持到了最后,取得了极大的收获。
许宾不仅把东阳无骨针刺花灯带到浙江金华市横店圆明新园,还整合了中国结、织布、剪纸、麦秆画等非遗项目,研发了10多项手工类非遗体验研学课程。
期间,从年接待几百人到如今的年接待数十万,通过“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许宾用口传心授,在纸与竹、灯与火间,让花灯的流光溢彩浸润人心,同时,使得游客在沉浸中体验,在体验中传承。
从线下到线上,在互联网中寻求商机
在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影响下,年轻人将潮流目光锁定到传统文化,“国潮热”也在街头日益繁荣。
对传统业务进行转型,打理线上店铺成为许宾日常的一部分。许宾回忆起自己当时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回到老家,决定利用自己所学,将花灯传播的更为广阔。他发现东阳花灯在网络电商上存在空缺,这也为他带来了商机,毅然决然将花灯搬上网络,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花灯的售卖一年比一年好,这也为花灯可持续制作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文 | Kean 审 | 钱琪
来源 搜狐文化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