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上海各区举行丰富多彩活动喜迎佳节。图为虹口非遗灯会元宵主题活动上,来自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万安花灯与上海虹口的非遗灯彩,共绘名为“元宵”的夜景画卷。
气宇轩昂的百米金色长龙在三林老街上游弋飞腾;紧随其后,是一溜欢歌笑语的婚庆送嫁队伍,大红花轿在锣鼓声中登场,三林标布、绣花被、肉皮、崩瓜等当地非遗被挑上嫁妆担,还有上门服务烹制喜宴的茶酒担。昨天下午,展现三林本地习俗和特色物产的民俗行街表演,掀起了“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的高潮。
元宵佳节,上海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舞龙狮、赏花灯、猜灯谜、扎兔子灯、非遗集市、行街会……一系列非遗民俗活动,以纯正的“老底子”年味诠释着我国传统节日丰富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非遗融入生活
如果把中国的春节比作一场漫长的狂欢,元宵无疑是落幕前的高潮。“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今年是甲辰龙年,三林龙狮队从年头开始就忙得不可开交。据领队赵文强介绍,浦东绕龙灯(又称三林舞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春节期间,他们最多一天受邀演出四五场,活跃的身影出现在上海各个街区。这次在家门口表演,龙狮队更是请出最长的一条龙,长达120米的金龙,出动了50多个演员。“巨龙更重,舞龙的人更多,对舞龙者体能、彼此间的协作要求更高,场面更恢弘盛大、更变化多端。”只见腾挪翻转间,一条巨龙化作两条九节龙,上演游龙戏珠的戏码,正所谓“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蟠九节彩云蒸”。
图为气宇轩昂的百米金色长龙在三林老街上游弋飞腾、降福四方。
而在老街水上舞台的对面,三林刺绣、三林瓷刻、糖画、剪纸等十余个非遗展位一字排开,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品赏体验。其间,贤姑巧姨们现包现烹汤圆、塌饼,让现场热气升腾。塌饼是上海本地传统点心,在郊区盛行,里面可包各种馅。三林塌饼看起来“圆圆塌塌”,沪语谐音“太平”。“我们过年过节做塌饼,图的是‘和和美美、太太平平’。”阿姨们一边招呼着过往的人品尝刚出锅的塌饼,一边不忘手中的活计。当天,三林镇邀请了镇里少数民族居民同来过元宵,他们穿着鲜艳的、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围坐一起包汤圆、做塌饼的情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林镇现今拥有13项非遗、22位非遗传承人,是申城非遗项目最多的一个街镇。每逢年节,我们都会举办民俗活动,这是展示和保护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将它们更好地融入生活日常中,也让更多居民一起参与到古镇文化记忆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据三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唐峥华透露,元宵节过后,他们又将紧锣密鼓地筹备第十一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于春意盎然的四月天与喜爱传统文化的市民游客来一场美丽邂逅。
据史料记载,上海在明代已有“闹元宵”的习俗。今天下午,一场别具一格的“元宵行街会”将在杨浦区苏家屯路、抚顺路热闹上演,来自长三角的24支非遗表演队伍各展风采。行街表演、非遗市集、舞台演出、汉服体验、投壶、画花钿、猜灯谜……崇明最“闹猛”的八一路步行街也发出邀约,邀请人们元宵节到生态岛上一起“喜‘瀛’龙年”。
民俗可触可感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故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在上海,除了前往黄浦区的豫园灯会、闵行区的莘庄灯会、宝山区的罗店彩灯等好去处观灯,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花灯。比如,元宵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将邀请国家级非遗上海灯彩的黄浦区传承人现场传授兔子灯制作技艺。市民游客可以大手牵小手现场体验,将吉祥、幸福和团圆带回家。当天,在这里,人们还能打卡香囊制作技艺、赏析古彩戏法、在团团圆圆照相馆拍全家福,欢欢喜喜闹元宵。
低头读书,昂首行走,这两件事都能给我们在不确定中不断带来人生的辽阔。元宵节当天,闵行区图书馆邀请大家以“沉浸式阅读+City Walk”的方式解锁中国传统节庆。上午,汉字科普者李山川将与200位读者一同解密汉字“龙”,从“汉字里的中国”视角去理解为什么“龙”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傍晚时分,20组亲子家庭将搭乘“阅游闵行”专属大巴前往春申湖广场,共同在《舞龙祈年》《龙承非遗》《青花龙宝》《龙鱼赐福》等一组组造型各异的龙元素花灯中品读伏羲“一画开天”和创造龙图腾的故事。当“龙马精神”化为具象画面,光影流转赋予阅读全新立体的体验。
而在长宁非遗保护中心的“元宵游园会”“元宵戏曲晚会”上,黄梅戏、锡剧、沪剧、京剧、越剧等将轮番登场,陪伴大家欢度佳节。
作者:李婷
文:本报记者 李婷 图:叶辰亮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来源 文汇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