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和“文化人”曾经是民众崇拜的对象,曾经社会舆论的宠儿,但是也因为“超前”的观点饱受争议。
陈丹青曾经在节目中表达“死亡没有价值”,甚至于说出了“我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这样微微令人“细思极恐”的话。
节目播出后,陈丹青“惊世骇俗”之语也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文化人都这么说话吗?”的论调甚嚣尘上。
其实陈丹青作为知名画家和作家就曾因为过激言论引发过不少讨论。如陈丹青和韩寒一道批评老舍和巴金等传统文学家的文笔差等。
可是当我们从一时的极端情绪中冷静下来后,我们会发现陈丹青的“过激言论”并非全然都是无理取闹,哗众取宠,反而有种特有的通透在里面。
关于老舍、巴金的文笔,古代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个人对事情的看法都不同,就更遑论文学语言了。
况且陈丹青和韩寒在共同表达这一观点时也注明了“传统文学作家”的前提,“当朝人”看不上“前朝的书”倒也正常,不用上纲上线。
但是和以上言论不同,陈丹青“我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这样的话给人带来的纯粹是道德冲击。毕竟屁股正不正是观念的问题,是否尊重父母,是否孝顺是心的问题。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话出现的语境,当时所有人都在讨论“年轻人惧怕死亡”的话题,以下是陈丹青的表述。
“你想象死亡和你见过死亡,目击死亡,感受是非常不一样的。见过之后就是死亡非常乏味,千万不要浪漫化。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就死掉了,老木心、我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躺在那里动都不动。非常简单,非常没有尊严的死掉了。”
陈丹青当时更多是表述自己对于死亡淡然客观的态度,人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被思维惯性左右,也不能被长期重复的教育而洗脑,陈丹青此言就是不喜欢其他人因为长期教育的惯性将死亡“人为的想象”成非常有仪式感,有画面感的故事。
一个人在死亡之前可以奋勇牺牲,可以努力奉献,也可以遗憾不甘,也可以挣扎求生。这一切都是死前由个人的思维决定的。
我们尊重每个人生前做的行为和决定,但是不应该让死亡的瞬间和后续状态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毕竟死了就是死了。我们仅仅只是人作为生物必然要面对的一个过程。
为死亡赋予过多的含义,只会让死亡变得无比沉重和焦虑。毕竟有人死后,麻烦事都是活着的人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陈丹青“像狗一样死掉了”是非常不恰当的比喻,不过更多代表了“人死亡后状态的平常,就像死狗一动不动一样”,不需要自行脑补各种壮烈凄美的场面。
而且我们分析这段话的主语,并非是陈丹青母亲一个人,还有老木心。老木心是我国当代的画家,作家,在改革开放后主要在美国创作,他凭借出色的艺术造诣成为了我国在20世纪第一个有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画家。
当陈丹青在美国游历时木心一直是陈丹青的导师。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一直悉心记录学习整整五年,这五年的笔记被陈丹青整理出来,出版成了《文学回忆录》。
在陈丹青心中木心的地位无疑是非常崇高的,陈丹青将木心和母亲放在一起表述想法,可见在陈丹青心中母亲地位绝对不低,所以说陈丹青“为人冷漠,毫无亲情”的说法并没有那么大的正当性。
事实上陈丹青传达出“简化死亡意义,坦诚面对死亡过程”的观点,更多是源自于陈丹青的复杂而丰富人生阅历,让陈丹青更喜欢把自己抽离出主观观点,始终站外“上帝视角”看问题。
陈丹青1953年出生在上海,父亲陈兆炽在民国时期是知名的知识分子。自小陈丹青就显示出惊人的绘画天赋,1967年,14岁的陈丹青就跟随着中学美术老师四处接活,白天在工厂农村画伟人像,晚上临摹名家的素描作品。
上世纪70年代风云突变,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陈丹青失去了上海户口,被安排到江西南部插队。生死未卜的家人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时不在煎熬着陈丹青。
三年之后,陈丹青又被发配到江苏北部下乡。
为了求生,陈丹青主动为骨灰盒厂子画骨灰盒。虽然工作枯燥乏味,但是好歹是自己擅长且喜欢的领域,陈丹青躲在绘画的保护下,度过了自己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高考恢复后,陈丹青凭借小学文凭,美术专业第一,文化课分数不及格的成绩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和奇特的思考方式,才导致了如此多“新奇”的观点。因为陈丹青已经不在乎别人的批评和看法了,他只想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要是在不麻烦的情况下。
“天赋人权”。我们尊重每个人的言论与行为,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事物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不能单纯被只言片语影响心神,没事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是很好的!
转载 周绍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