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是近代的中国斗士。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他的批判很有力度,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他始终都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王朔对鲁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说鲁迅算不得世界文豪,又是因为什么呢?
王朔与鲁迅
王朔之所以要批判鲁迅,是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把鲁迅看做一个非常伟大的人。这和很多人的认识是相同的。主要是鲁迅有着非常积极的态度,他的文字中带着对那个时代的怜悯,想要唤醒还在迷惘中的国人。
王朔长大以后,对鲁迅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觉得鲁迅的文字耐人寻味,也夹带着一些个人色彩。他也对鲁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判。
鲁迅的个人情感
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悲情人物,在这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当时大众的思维。阿Q的经历非常真实的暴露了当时国人的悲情和民性,这比同时代很多作家的刻画要深刻得多。王朔对阿Q这个人物的评价变化主要在于他观看了一部同名电影之后。
王朔觉得电影比较淡化了人物的特点,只是想将那深刻的观点展现给观众来看。王朔觉得这些编导是身在云端,不接地气的。在又认真读了原作后,王朔觉得这部作品是在写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杂文。
而阿Q只是综合当时社会的一种概念化的产物,并不是指某个人,王朔也因此觉得鲁迅在很多事和人上都是看不开的。也许正是这种情绪,让鲁迅对抨击他认为不好的东西,绝不会吝惜笔墨。当时他也在文坛树立了很多敌人,不过他也是毫不畏惧的。
王朔觉得鲁迅对中外人性中的劣刻画得非常深刻,而且很真实,很有力量,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鲁迅有一点是王朔质疑的,那就是鲁迅的批判,是将那些人和他区分开了的。他只是贬了那些人,却褒扬了自己,这让王朔觉得不太认同。
鲁迅的作品
因为很多的散文家名不副其实,导致在一定的时间内,写散文的人是被人带着异样眼光去看的。王朔对于散文随笔之类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好的评价,只觉得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其实就是没有看上眼。
王朔比较看重长篇作品的质量,他觉得如果要称之为世界文豪,必须有长篇的作品。只有短篇作品的话是没法真正看出作者的功底的。因为要塑造一部经典的长篇,作者需要花费的心血是非常巨大的。而且长篇会让作者的更多面暴露出来,高下立判。
而鲁迅更多的是短篇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中当然也有很多精品,但就凭借这么短的作品,想要在世界文坛上称号,在王朔看来,还是不够的。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拿鲁迅的《祝福》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做对比,那是根本没法去比的。所以王朔并不认同鲁迅世界文豪的水平。
王朔同时觉得,鲁迅没有长篇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朔不认可鲁迅世界文豪的水平并不是一种贬义,而是对鲁迅有着非常大的期待却不得,是一种真切的惋惜之感。
名声过大的影响
在王朔看来,鲁迅的名气太大了,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他又说起小时候,学到的鲁迅发起的新文化行动的事,对过去的传统是极大冲击。这个以笔作为武器的斗士,自然也赢得了无数的喝彩。
在现代,鲁迅更是被套上了很多的光环,这些光环,让鲁迅无法成为一个凡人。让他变得有些翩然入圣。在王朔看来,这样的行为会让人们无法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那么鲁迅的价值也就不是他真实的价值了。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再优秀的人也有缺点。优点越是鲜明,缺点也是同样。不能一味去赞同,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王朔觉得鲁迅是被推到高处去的,就像那些神话中神仙一样。那些带着神力的东西让我们受到压迫,无法正视鲁迅。
王朔承认自己也曾将鲁迅神话过,他曾觉得鲁迅就是代表着伟大。但这并非源自于鲁迅作品的力量,只是在别人的视角中鲁迅就是这个样子。当时王朔对鲁迅有所崇拜时,其实并未读过鲁迅的作品,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崇拜。
后来,王朔终于摆正了鲁迅在他心里的位置,他才能从鲁迅的作品中去深入地了解鲁迅,从而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鲁迅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那绝对不是盲目崇拜鲁迅的人所能够深刻了解的。
鲁迅的力量
王朔说因为鲁迅的文字带着刺,锋芒毕露,所以鲁迅才成为鲁迅。但他一直都是带刺的吗?当然也不是,为了人民时,他也甘愿低头奉献。这就是鲁迅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
王朔觉得对鲁迅的评价不应该带有偏见,必须将他与他所在的时代背景放在一起来说,否则就没有评价的意义了。当然王朔对鲁迅的评价,很大部分也带着他自己的鲜明个性。这种评价也带着很强烈的主观性。
但从鲁迅的精神看,绝对是称得上民族脊梁的。他只身去日本学医,目的就是为了学医救国人。但当他想明白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时,他毅然就选择了拿起笔去战斗的方式,毫不在乎自己多年学医付出的艰辛,这就是一个伟大战士的品格。
小结:
鲁迅一生都在努力想要唤醒民族的意识和斗志。这是他毕生的夙愿,也是他面对风雨浑然不动的精神寄托。他是从一个黑暗时代里摸索着走来的人,他开创了很多过去所没有的东西。这些成就足以让我们对鲁迅仰视,这样的人被崇拜,也是完全符合条件的。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