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从传统“树石”图像出发,上海中国画院邀请九位艺术家给出对水墨艺术的全新阐释

2 已有 139 次阅读   2023-09-24 00:26
从传统“树石”图像出发,上海中国画院邀请九位艺术家给出对水墨艺术的全新阐释 

从中国传统中走来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水墨,今天还有生命力吗?还有如何创新的可能?

近日亮相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的“树与石:上海中国画院当代水墨邀请展”,是上海新水墨艺术的一次结集,特邀何赛邦、何曦、王天德、韩峰、黄渊青、邬一名、蔡广斌、洪健、丁健飞九位艺术家用作品给出一种具有说服力的回答。这些艺术家均长期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来探索水墨艺术的多样化,并且风格成熟。

展览围绕“树与石”主题呈现九位艺术家的42件/组绘画、装置作品。展出现场更有特意为本次展览拍摄的影像视频,带领观者进入参展艺术家工作室,领略他们的艺术世界。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彭莱告诉文汇记者,这些参展作品反映了近十年来水墨艺术探索的一个转向,即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将水墨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观念、手法相联合,水墨在那个时候也常常褪化为一种媒介材料。而本次展览中呈现的作品通过对笔墨传统的反思、对语言形式的转换,比如材料、图像的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有了与传统更深层次的联接,从而更好地反映了水墨艺术作为一种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符号的内涵。

何赛邦《风景—仿马远 》

展览主题“树与石”,指向的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水墨图像和语言。据彭莱透露,树石是组成古代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局部,它们的出现,与水墨画的萌生同步,约在中晚唐时期。在此之前,人们画山水相当宏观,画的是神仙世界或曰神境。到了唐朝,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佛教艺术,把西方的一些视觉性写实的东西带到中国来。当时的绘画在吸收西方观念之后,意识到要画真实、具体的世界,山水画从此开始新的探索,慢慢形成一个自我。人们一改用青绿山水着色绘画的习惯,探索用单色去画山水,皴擦点染就是在这时产生的,树石也正是用这样的方式画出的。在新自然观的感召下,为揭示山水之“本真”,画家们热情地尝试更新颖深入的笔墨形式。树石成为十分流行的题材,像是新技法、新形式的试验场,推动水墨艺术蔚然大观。

何曦《鹊华秋色》

“树与石代表着笔墨传统的形成。它同时也代表着一种革命精神,一种创新探索精神,把外国艺术拿过来变成自己的一种自信。”彭莱指出。这个展览也正是想从“树石”图像出发,将水墨艺术的传统与当代连接起来,展开上海当代水墨艺术的新书写。

本次展览所邀请的九位艺术家大多有学院国画教育背景,是当代语境下水墨艺术的见证或实践者。这一次,他们以个性化的手法与样式演绎“山水树石”的全新样态,也是他们近年来创作理念的呈现,总体上反映了从媒介材料、语言形式和图像观念等不同角度拓展水墨艺术的边界,寻求水墨多样性表达的实践成果。

黄渊青《石虽不能言》

九位艺术家的作品代表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风格,但共同的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美学价值的深刻对话和体悟。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新的时代语境时,通过各自的艺术展开回应,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面貌,展示了水墨艺术的活力和多元性。

例如,韩峰带来的是新作《梅花喜神谱》系列。《梅花喜神谱》本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的木刻画谱。韩峰以富有现代时尚感的水钻粘贴出放大版的《梅花喜神谱》中的若干页,一束束姿态各异的梅枝,既是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也是在当代消费文化下对经典的全新诠释。

韩峰《梅花喜神谱07-1》

王天德以烟烫、香烫的手法打开了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性的另一种路径。他的《林泉问道》《平山读碑图》等作品,远看如传统水墨山水图,近看画面的斑驳透出秘密,那是一层烫画叠加一层水墨画所形成的错位效果,并且,拼接了历史碑石的拓印,将历史内容注入当代水墨。

王天德《林泉问道》

蔡广斌的《中国山》系列,降低了传统水墨中的笔墨因素,而以相纸般的效果强化了观看者的联想,画面似山形的极简形态奇幻又简约,朦胧又神秘,颇具东方美感。

蔡广斌《中国山06.2021》

以画上海老建筑为人熟知的洪健,此次带来以松树为主题的《呼吸》系列。松树在中国传统中具多种文化内涵,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符号,具有特定精神性的象征。作品在传统材料皮纸、水墨的基础上使用了现代光导纤维和灯珠,以非常规的手法介入传统水墨,表达作为松树生命重要特征之一的呼吸,也试图表达作品在“呼”与“吸”之间的转换以及生命的璀璨。

洪健《呼吸No.1》

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也透露出某些共性:如何曦、邬一名、丁健飞等从个人生命经验出发对笔墨语言表现力的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何赛邦、黄渊青对书画艺术内涵与形式本质的回归和笔墨精神性的建构等等,都有一个从“笔墨”入手的途径,展开语言、图像与观念的变化与重塑,由此,在个人的表达与艺术的历史、当下之间建立起自然地连接。

九位艺术家从语言形式入手,融合新观念与多样性手法的创作方向,对当代新水墨艺术的创作生态的形成或许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邬一名《园子》

“笔墨是传统艺术的主要语言方式,它在古代画家们的实践中尽精微而致广大,成为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写照,一种传统。在笔墨这条形式的长河之上,上海无疑是激起过浪潮而形成深厚积淀的地区。”彭莱说,晚明以董其昌为领袖的“松江画派”将笔墨审美发展为极致的艺术追求,晚清“海派”借助金石与色彩将世俗审美融入文人笔墨,民国“新海派”在追求摩登风尚的表层底下藏着笔墨守正的矜持。笔墨传统的一脉相承与变通开拓的时代意识在这里始终并行不悖。

丁建飞《松鸣》

上海中国画院在过往60余年的发展,是一个个探索者与发展者的接力。他们根植传统、吐故纳新、开放包容,续写着中国书画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变革的篇章,也见证着中国书画艺术从传统到当代逐步转变的脉络。尤其程十发先生当时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领导者,以其卓越的艺术眼光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提出了“打破围墙办画院”的理念,推进了上海中国画院的新发展,使得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次展览让人们看到,上海中国画院正以开放的姿态赓续文脉的绵延,立足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学术研究与展览交流,传达今人对古人的传承、开拓与敬意。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