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70岁将工作室从马鞍山搬到宋庄,78岁他又出新系列“殇土”|艺术栗子

1 已有 127 次阅读   2023-10-25 01:28
70岁将工作室从马鞍山搬到宋庄,78岁他又出新系列“殇土”|艺术栗子 

作为中国抽象实验水墨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杭法基这个名字在专业圈外,让很多人感到陌生。安于在安徽马鞍山市生活近60年,脱离主流话语体系和语境,他的创作实验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2023年,他用一年时间投入到全新创作,78岁之时再次在北京举办个展,青年人的激情在他瘦削的身体内涌动,“殇土”就是这种能量的最新成果。

2023年杭法基个展“殇土”创作视频

杭法基与北京有两次重要交集。1988年为了中国美术馆的个展进京,2012年他将工作室从安徽马鞍山搬到北京宋庄,这一年他68岁。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办法做选择,唯一能够坚守的,就是自己对艺术的执着。

杭法基的工作室并不大,小一点的房间是起居室,起居室上面的二层是仓库,大一点的挑空房间是创作的地方。有时候画到尽兴,他甚至几天不出门,以至于邻居以为屋子里一直没人住。

2017年杭法基在工作室与刚完成的巨幅头像

《艺术栗子》在工作室与杭法基对谈之后,他信手拿来一张70厘米的画布,一把刮刀快速勾勒出一个肖像的轮廓。当我们以为这是一个结束时,他突然说:“最疯狂的来了!”刮刀以惊人的速度在画布上游走,滴、洒等多种手法过后,原本清晰的轮廓被打破,新的抽象作品展现在画布上。当作品完成后,杭法基已经气喘吁吁,画布上的力量感扑面而来。

杭法基在工作室创作

杭法基《失落的记忆》

殇土、乳胶 200×150cm 2023

杭法基《白色幽灵》

殇土丙烯乳胶 200×150cm 2023

欲揽狂草入画来,看似没有目的的“疯狂”,实际上充盈着艺术家对材料和工具的深厚经验,画面的走向则是艺术家身体上的直觉。以身体直觉创作,这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多样的艺术家个体也丰富了艺术史走向和视觉感知。

杭法基身形瘦削,有着一口浓重的当涂话。一生在马鞍山画院任职的杭法基,坚持探索性的作品是不销售的,工资便成为创作的重要经济支柱。与艺术市场和江湖的脱离,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却也换得一方艺术实验的净土。

“殇土:杭法基作品展”展览现场

马鞍山是传说中李白醉酒捞月溺亡之地,颇有悲情主义色彩。在杭法基的身上,悲情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他身上交织,谱写了一段人生的行板。

1988年,为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杭法基现代水墨、拼贴画展览”,他在这一年频繁从安徽到北京。在北京的首个个展题目中,已经明确指明了杭法基早期的创作方向——抽象水墨与拼贴。

杭法基最初是以油画和水墨创作,直到1976年,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抽象水墨的“影子”。此后,受到马蒂斯和马瑟维尔等西方艺术家作品的影响,开始了一系列拼贴画的实验。其文其画80年代便见诸《江苏画刊》《美术》等专业刊物,1991年起接连受邀到美国举办展览。

杭法基《出土陶器》 拼贴

1986年《美术》杂志第5期发表

杭法基《野草荒烟天涯路》

纸本水墨 68x68cm 1998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艺术家受到新思想的激发,积极尝试新的艺术面貌。这股浪潮遍及中国的各个角落,身在马鞍山的杭法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作为中国实验水墨的开拓者之一,他始终游离于中国的各种流派和运动之外,反而造就了他自由、洒脱的创作风格,没有受到民族主义裹挟,也没有流入喧嚣的宏大叙事。

20世纪80年代起,杭法基陆续创作了“魔方”“书象”“抽象水墨文人画”“消解”等近10个系列的作品,创作形式涵盖绘画、雕塑、装置。

杭法基《书象系列——墨书》

纸本水墨 79x86cm 2002

杭法基《魔方系列——塌陷》

纸本水墨 80x70cm 2008

虽然以水墨闻名,但杭法基早已脱离水墨这个单一媒介。如果说“魔方”是对结构的探索,“书象”则是回到中国式书写本身,挖掘艺术家个体的直觉。

2015年今日美术馆个展“一个人·杭法基水墨消解展”是重要转折点,以“消解”系列构成一个展览,也是他首次以观念为切入口创作,水墨也不再是作品中的主要媒材,“万物皆可用”大大扩充了媒材的范围。

杭法基《消解系列——老战士日记的消解》

综合材料、木板、日记、纸 936x234cm 2015

今日美术馆个展现场——黑与白的消解

尺寸各240x366cm 2011至2013

这种跨越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艰难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为重要的是打破既定的思维模式,重新建构语言逻辑。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变法发生在70岁之后,摆脱创作束缚和思想包袱的杭法基,可以自由实验。

前几十年杭法基安于马鞍山生活,他的心始终沉迷于国内外艺术前沿的思考,由此造成被主流遗漏与忽视。回到北京之时,赫然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界的遗珠。

在那个没有人理解他抽象水墨的小城生活,唯有创作上的“不安分”是他平淡生活中的乐趣。现在看到他重要的抽象实验水墨代表作,都是在马鞍山创作完成的,来北京后已完全进入“消解”这一当代艺术创作状态。

“殇土:杭法基作品展”展览现场

作品局部

“消解”系列源于对之前创作手法的厌倦,“殇土”则是一次偶然引发的心灵触动。2023年10月22日至11月21日,“殇土:杭法基作品展”在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展出,这是公众第一次真正看到杭法基酝酿数年的“殇土”。

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执行馆长吴鸿用“死土活用”来形容“殇土”系列的创作:“艺术家杭法基先生选择了中外历史上人类重大社会性灾难的发生地,并收集这些灾难发生地点中的泥土,以此为材料,形成了今天名为‘殇土’的展览,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深究那些隐藏在泥土深处的人性之恶和制度之恶。”

杭法基《朦胧月色》

殇土、乳胶 200×150cm 2023

杭法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犹太小女孩》

殇土、乳胶 70×50cm 2023

杭法基《蓝色影相中的白月亮》

殇土丙烯乳胶 200×150cm 2023

2016年偶然看到两本关于战争的书,杭法基深受触动。人类擅长遗忘,所以需要历史。这是他第一次有了将泥土作为材料的念头。

2017年起,在出国游的旅行团中多了一位奇怪的老人,别人看风景,他却在一边挖土。从公元前的长平之战到近代的南京大屠杀,从罗马斗兽场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都留下了杭法基取土的足迹。有时朋友也会快递土到他的工作室,最终几十斤土在工作室砌成一个个麻袋拼起来的“土堆”。

2018年杭法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取土

“殇土:杭法基作品展”展览现场

杭法基的艺术实践中,有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思、警醒和思辨,这种创作逻辑是艺术家心灵的导向。从历史重大战争现场中寻找人类苦难,脱离“消解”的个人叙事,进入以“殇土”为主题的共同回响。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这句话给杭法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他此生的追求——人类要对自己的苦难历程不断地回顾,发挥善意和爱。

“殇土”系列创作充满一种悲情意味,具象、抽象、意象等多种手法交替运用,杭法基不断推翻、寻找和创造新的创作手法和直觉,过程显得有些执拗,却又十分动人。

杭法基工作室

工作室内大大小小的盆,就是杭法基制作绘画颜料的主要工具。筛土、混胶、着色,几道工序下来,足以让人消耗大量卡路里。从早期拼贴创作起,乳胶就是杭法基经常会用到的材料,他觉得这种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充满了力量。

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学画,至今杭法基已经从艺近60年。岁月的经验存留在作品中,形成艺术家个人艺术史叙事。

杭法基《母亲》

素描、纸本 30×23cm 1965

杭法基《风月如梦梦如烟》

殇土等综合材料 200×150cm 2023

杭法基《垒叠》

装置、殇土等综合材料 120×90cm 2023

早期油画与水墨实践的痕迹清晰地呈现在作品中,造型和结构的西方化,画面内在的东方哲学。殇土上偶尔出现的麻线和蕾丝,就像无数柔软的灵魂共同在这方土地上寻找栖居之所。藏而不露、含而不露与飞扬的画面共同作用,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惊涛骇浪。

2018年杭法基与展出的巨幅头像

这种力量也体现在杭法基的创作状态中,由此也理解了他可以在70多岁时独立创作高达3.66米的《人物头像系列》,也可以在年近80岁之时,打破原有的自己。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2米×1.5米的九联画《生生不息》,展厅60多幅作品都是2023年创作完成。

立于这些殇土绘成的巨幅画作之前,黑色的笔触浸染着艺术家蓬勃的情感,时间仿佛闪回到那些历史性时刻,面前不再是艺术作品,而是生命铸成的坟墓。展厅外的喧哗被消解了,世界变得安静、肃穆,艺术凝固了苦难与悲情。

杭法基《生生不息》

作品局部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杭法基能够在微小的事物中看到光亮,这是艺术家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他的创作动力和热情,与修行者的超然、谦卑和克制交融,让两种能量在一个个体上共生。“殇土”是杭法基和世界的一次共创,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让他走进了一个更辽阔的精神世界,他与自己共同回到了绘画本身。

“我要做一枚钉子。”杭法基工作室的一把椅子靠背上钉了个钉子,对谈当日,钉子和他一起出现,画面有点超现实。杭法基更像一枚柔软的钉子,将锋利的一面朝向自己,不断将自己打碎、重建。

2023年杭法基在工作室(背景为作品《生生不息》)

杭法基经常说“顺其自然”,他也是用这种理念让创作生长。“在艺术上,脚下能走的就是路。”对谈中的这句话,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文字|顾博、郭萌

图片|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

杭法基、艺术栗子

视频|艺术栗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