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油画艺术中写意精神的典范 观宋贤珍作品有感

4 已有 1708 次阅读   2018-03-15 15:49
油画艺术中写意精神的典范 观宋贤珍作品有感
 http://news.cang.com 2014/9/29 10:10:43 美术报 浏览180 加入收藏

宋贤珍 母与子之一 65×54cm 2001年

宋贤珍 呼伦贝尔夜 140×150cm 1987年

华夏收藏网讯 近期,我专程赴上海油雕院美术馆观看“蓦然回首——宋贤珍油画艺术展”。上下两层展厅,分布着宋贤珍女士100余件各个时期创作的油画人物、风景和静物作品。我漫步在展厅,一股油画艺术中的清新和写意之气扑面而来。

知道宋贤珍的名字还是在我中学时代,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本《征文》杂志的封面,刊登了一幅题为《东方欲晓》的油画作品。表现的是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撰写《新民主主义论》,从深夜到拂晓,伟人伫立在窗前,眺望东方即将日出的情景。毛主席特有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的气质呼之欲出。我认为,这是那个时期在众多画领袖题材中,十分出跳的一幅作品。即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从内容到形式,我觉得仍十分成功。其实,在这之前的1964年,宋贤珍就有一幅《她们在成长》的作品问世,并与方增先的《说红书》一起入选全国美展、一起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是一幅表现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题材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和生活气息。之后,我在当年的《富春江画报》等报刊上不断看到她有作品发表。从《蚕宝宝》、《天快亮了》等主题性创作到上个世纪80年代藏区风情及以后的江南妇女,均有令人惊叹的表现。尤其在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上的《母与子》系列,更使她的艺术进入写意性与表现性巧妙结合的新时期,她创造的人物有着质朴自然的品质,艺术风格更显炉火纯青。

宋贤珍作为女性画家,其作品却表现出一股刚毅之气,用色大胆,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形式特点:和谐、响亮、丰富、松动、沉稳、饱满……所有物象的边缘线被处理得若隐若现,似有非有;主体与背景相融相契,线面交替,补色混搭;笔触干枯浓淡,一气呵成。人物脸部的五官也是隐隐约约,十分含蓄,表情变得微妙,画面弥漫着氤氲不尽的诗意。如果退远几步,画面结构中几个大的色块却又十分明确。这种巧妙地将东方绘画中平面、装饰、线性、写意与西方绘画的块状、色彩、造型、构图、空间的结合,使宋贤珍的作品野中有逸,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宋贤珍将油画空间处理成二度半,犹如浅浮雕,以固有色为主,结合微弱的光源色,线与面的过渡很是自然和随意,十分轻松。尤其是色彩感的把握,调和色中求对比,少数鲜艳色的运用,使画面很有力度。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宋贤珍都不再将表现对象的精准和栩栩如生作为最高标准,而是把对象只是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来调动。这种画面整体性的驾驭和艺术处理,更加自由、生动和有趣。绘画性的强调、民族精神的弘扬,正是宋贤珍油画艺术最突出、也是最可贵的品质。相比较当下中国油画界依照片搞精细制作,越画越细,工匠劳动居多,艺术创造正渐渐丧失,我觉得她的油画艺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楷模,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宋贤珍女士,今年刚好80周岁。她出生在上海,从小耳濡目染西洋文化,她选择油画作为其主攻的方向,这是自然发生的。但她更是中国人,在血液里有东方文化的天性。数十年来,在艺术的道路上,她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取得了今天这种中西文化相互交汇的艺术成就。在此,我衷心祝愿她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走得更好、更远。

2014年于美术报社新大楼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