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仁,1959年6月生于河南扶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口市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周口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希腊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书法艺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书法》“书苑撷英”、《中国书法》“书坛中青年”、《中国书画报》“头版头题”介绍。先后随中国文联书画家代表团、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书展。应邀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书法艺术交流。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二十三回中日书法家自作诗书展、中韩书法家作品大展等。
2007年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2013、2015年度《莽原》文学奖,2013、2014《诗歌月刊》年度诗歌奖,2017年度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第十八届黎巴嫩国际文学奖,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意大利“2021梅莱托国际诗歌奖”。有诗作发表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专业期刊,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泰米尔语、日语、韩语、希腊语、俄语、荷兰语等。著有《养拙堂文存》(九卷)、《平原书》、《平原歌者》、《平原善辞》(英汉对照)、《王猛仁诗选》(英汉对照)等。
猛志仁心书忘情
——王猛仁书法艺术一窥
作者:梁彬
我与王猛仁先生素未谋面。
知道王先生,源于一个清晨,我打开微信,映入眼帘的正是一幅清奇的篆书,落款正是王先生。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在微信上搜索“王猛仁”,得知王先生正是一个左手新诗,右手书法的大家,便加上微信,王先生爽快地答应为我提写斋号“浦云”,另邮来书集、诗集若干,使我如获至宝。在我看来,王先生正符合了我心中对魏人的印象,英气飒然,且人如其书,便有提笔写几句的想法了。
我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艺术, 举凡现代诗、书画、诗词、楹联、古今文学无不使我废寝忘食,然宥于学力,大多如渊中之鱼,使我艳羡不绝而已矣。当然,这种长久艳羡,使我的感官产生了对清奇艺术的渴望,特别是殊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是我审美最偏爱的食粮,王先生的书法恰是此品。
我所说的王先生的篆书,或认为是“隶书”,这个其实无可厚非。窃以为称法的不同更能显出王先生此种书风的独创性。细品之,王先生篆书中似有汉金文、缪篆、小篆、隶书的影子,可见其涉猎之广,取法之古。而将多种书体融为一炉而能呈现个人风貌,则可窥王先生之才。费新我先生称书法家“入贴”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茹桂先生则称“入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还能退出虎穴”,可见入贴难,出贴更难,王先生入了众贴,出了极具个人风貌新书风,诚为难能可贵。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先生的字出自“贴”,就王先生的篆书而言,他的底子是“碑”,似取法汉金文,以小篆法书之,但去除了小篆之婉通而取缪篆、隶之方折,也是隶法, 故篆、隶皆可为称。这样的融合,使王篆即保留了浓郁的古味,又充满字法上的生动趣味,同时在书写上也极具灵活性。第一次看到王篆,初觉甚异,细品则被它的妙趣所吸引。记得我只在第一次看到伊秉绶隶书和丰子恺画作时才有这种感觉,只“天真”两字可拟。
我和王先生认识不久,交往不深,但几次的沟通中,他率真的性情便已跃然屏间,正如《书概》所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艺术其实是靠感觉去触摸的,远方之朋又何尝不是如此。手捧《养拙堂》书法集,想象窗下的王先生任由晨光洒落宣纸,抿一壶清茶,兴中提笔疾书,便觉人生无比美好。
言归书法,王先生的行书是他书法艺术的另一座高峰,其多中锋运笔,然仍可窥见二王痕迹,因有秦汉篆、隶打底,故碑味为胜,其态有赵之谦之横,行具怀素之畅。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王先生行书正是如此,以至于我初见其书法时,误以为他年龄与我相仿,足见王先生“气力”之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心之澄明也可见一斑。
当然,这种气绝非“浮气”,而是一种“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之胜券在握,何以见得?
王行章法上不讲究字与字之间的明显呼应,然而细品之,其气息是连贯的、顿挫是有力的、节奏是优美的,充分呈现了一个书法家的“内功”。书法是一种书写的艺术,章法中没有抑扬顿挫、藕断丝连的弹性,那么书法就表达不了感情,也成不了艺术。人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丰富的经历、生活的洗礼、精神的磨练,其人便泯泯然无甚可观。
最后感谢王先生,交我以茶之淡、感我以海之深。
辛丑岁杪于榕江之畔、浦云斋之晴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