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3 已有 220 次阅读   2021-10-04 01:36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读懂大师

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传奇故事

谢先莹编著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

—潘天寿

潘天寿是现代画家、教育家,艺术上主张中西绘画拉开距离,强调对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现代·潘天寿《雨霁图》横幅纸本设色

百花生日生

潘天寿(1897—1971年),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原浙江美院院长。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潘天寿一生致力于传统绘画的创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代表作品有《雁荡山花》《露气》《中国绘画史》《听天阁诗存》等。

农历二月十二是潘天寿的生日,传说中这一天是百花节,他非常喜欢自己是在百花节这天出生。所以在他成名后,其得意之作上经常会有他盖的“百花生日生”的印章。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在他童年时,和与父亲相比,潘天寿与母亲之间有着一种格外温馨的母子之情。母亲给他讲故事,教他背诗文、剪纸人儿、做灯笼,母子之情可见一斑。然而在1903年宁海的农村反洋教的运动中,其母因受惊吓在产后不幸去世。这一年潘天寿才7岁。童年的不幸遭遇使他比同龄人早熟了许多,也使他形成了沉默寡言、特立独行的性格,列强的欺凌、国家的灾难为他埋下了民族自尊的情结,为其以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潘天寿自小接受西式教育,课余时间练习绘画、书法、篆刻等。一次,他在县城的书店偶然发现《芥子园画谱》和几本名家书帖,这使他爱不释手,《芥子园画谱》是一本中国绘画的入门书,他省吃俭用了几个月终于买了下来,这本书成为他学习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启蒙教材。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潘天寿像

夫妻情深

潘天寿夫人原名何文如,是潘天寿的学生,婚后改名何愔。对艺术的共同爱好及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使他们相恋并很快走到一起,并于1930年结婚。在结婚当日的喜宴上,助教雷奎元口占一联曰:“有水有田兼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这副对联上联合一个“潘”字,下联对一个“何”字,寓意着吉祥如意,婚姻和和美美。

潘天寿夫妇执手数十年恩爱情深,患难与共。“文革”期间,潘天寿被关入“牛棚”,他的夫人也难逃厄运,两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在瑟瑟寒风中打扫垃圾;潘天寿在1969年又被押到浙江嵊县、宁海等地游斗,在返回杭州的途中,潘天寿悲愤交加,从地上捡起一只空烟盒,写下了一首绝句:“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1970年冬天,身体长期遭到迫害的潘天寿病情加重,住进医院。何愔悲痛欲绝,她在丈夫病床边的水泥地上铺了一张草席,当作床铺,以便日夜照顾丈夫,不离不弃,伉俪之情,感天动地。

1971年9月5日,潘天寿在听了向他宣读的“定案结论”(定案为“反动学术权威”,敌我矛盾)后,愤慨疲惫至极,再度送往医院抢救。9月5日天明前,潘天寿在冷寂黑暗中长辞人世。终年74岁。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中共浙江省委宣布为潘天寿平反昭雪。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秀兰失土

作为一名国画大师,潘天寿不但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和传承日夜操劳,还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兴衰,真正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潘天寿有一个学生叫朱培均,一直跟随他学习绘画。一次,朱培均画了一幅《兰石图》,拿到潘天寿家,请潘老为他指导。潘天寿看完之后,大为称赞,但就是感觉似乎少了些什么,于是他欣然提笔,在画中空白处题了一首诗:

最爱湘江水蔚兰,
幽香无奈月初三。
楚骚已是伤心史,
何况当年郑所南。

此时,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战争一触即发,潘老见了兰石,自然想到了南宋遗民画家郑思肖[1],此时此境,他对眼下中华民族的状况满怀感慨,不禁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朱培均虽然是在描绘兰花,但潘老的感情却沉郁深远,蕴含着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中国人应有的情操气节。朱培均受益匪浅,他从中明白了艺德比技艺更为重要的深刻道理。

[1]郑思肖(1241—1318年),号所南,福建人,南宋诗人。并兼擅绘事。曾为宋太学生,应博学弘词科。宋亡后,隐居苏州寺庙,终生不仕。擅长画墨兰、墨竹。由于自身的处境,常画露根之兰,以喻自己无国土可着之意。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现代·陆俨少《唐人诗意图》立轴纸本设色

画贵情‍深乡土意

1928年春天,潘天寿定居杭州,先后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等职务,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院校的授课教师。自此之后,数年间奔波于沪杭两地,不辞辛苦,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才培养呕心沥血。

这一年冬天,他与王一亭、刘海粟在名医徐小圃家宴请日本画家桥本关雪。桥本对他说:“南宋画创于中华。可惜我不是中国人,更不在中国长大,对各地名胜古迹观光机会不多,于是才每隔一两年便来旅行写生一次,以弥补缺陷、增强修养。”在回去的路上,潘天寿感慨万分,他对刘海粟说:“我们生在华夏,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三生有幸。桥本是个很努力的画家,对我国南宋诸大家的绘画神韵颇为神往,一心想得其精髓所在,可惜感情欠深沉,笔触间仍难掩岛国之本色,作品回味不足。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笔耕不辍,不能让这些外国画家走在我们的前面!”1929年,潘天寿随同“西湖艺术院美术教育参观团”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又再次修改所著的《中国绘画史》,并写成《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一文。1932年,潘天寿与其他几位学者在上海组建“白社画会”,呼吁发扬中国传统绘画,后连续出版《白社画册》。

天惊地怪见落笔(一)—潘天寿-《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

现代·潘天寿《映日图》镜片纸本设色

编著者简介

本书编著者谢先莹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王镛先生交流

谢先莹,字仲璜,号不敏,又号云宬,男,1965年3月出生,河南省内乡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鉴藏理论家、书画家。主要著作有《浅谈中国书画鉴藏》、《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中国书画鉴藏必备》、《中国书画鉴藏与市场》、《读懂大师——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传奇故事》、《书画星河——中国书画点将录》等。

更多著作的系列章节请关注“百姓文艺视点”,查看往期文章,或百度搜索:“读懂大师谢先莹”、“谢先莹读懂大师”、“读懂大师谢先莹编著”、“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谢先莹著”、“谢先莹编著”、“谢先莹著”、“谢先莹鉴赏”、“谢先莹收藏”等关键词查找。

编辑:曹会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