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星标★
欧阳询中楷《阴符经》,精妙无比。此碑石系皇家所藏,保存完好,摹拓极少,比其他碑刻拓本更能显现欧公笔意,是难得的范本。
欧阳询《黄帝阴符经》
砚深阅读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书法)名城徐州的重要古代书法遗存——“湖山杨氏石刻”因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无疑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分别出自欧阳询、虞世南、苏轼、米芾、岳飞等唐宋名家之手的80余方堪称经典的石刻文物,集中镶嵌陈列于徐州博物馆东侧清幽典雅的“碑园”之中,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石刻原收藏于徐州东南45里的湖山杨氏帖园内。碑刻的主人杨映权(公元1761—1835年),字纬中,号兰圃,又号卧兰主人,清代中期铜山人,世居徐州东南宝光寺附近的湖山(解放后划归安徽宿县埇桥区),为当地望族。生于官宦之家的杨映权,曾任山西绛州知州、宁武府知府等,为政多有佳绩且乐善好施。1818年,57岁的杨映权丁忧返籍后不复为官。平生嗜好书画,乾隆嘉庆年间,收集有明代晋王府所藏而易世后散存民间的岳飞书《出师表》,以及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所书《阴符经》、《道德经》等墨本。又有曾为南宋内府所藏苏轼《楚颂帖》,前后《赤壁赋》等帖。
据铜山县志记载,杨映权于回乡的第二年(1819),出重金聘请一代金石良匠刘永清、郭成恩、高龙川、高龙渊将这批书帖摹勒上石。至道光十一年(1831),历时十二年的勒石方才大功告成,此时杨映权已经七十一岁。其勒成之石共八十二方:计有唐欧阳询书《阴符经》石刻十六方,前有唐太宗序及唐明皇御题,原为南宋内府所藏,钤有“德寿之玺”、“雪浪斋”、‘晋府世子图书”、“商丘;宋荦书画府印”等收鉴印鉴;唐虞世南书老子《道德经》石刻九方,上有“晋府世子图书”,“商丘宋荦书画府印”二收藏印鉴;宋苏轼书《楚颂帖》石刻九方;宋苏轼书《前赤壁赋》石刻七方,《后赤壁赋》石刻六方,跋语二方;宋米芾七言律诗《重会九郡按》石刻四方;署名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二十六方,在正文之前的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御书二方。在这些石刻的诸家跋语之后,杨映权多附刻“古彭兰圃杨映权上石”、“道光十一年五月古彭杨映权上石”等语。
刻石的完成,杨映权欣喜逾常,遂将碑刻嵌于自家花园的东西长廊之中,长达数十丈,洋洋大观。于是便将花园更名为“帖园”,并欣然撰写《帖园记》一并勒碑。杨映权在帖园建成后的第四年,即道光十五年(1835)谢世,卒年七十五岁。不久,由于杨氏家境衰败,墨本与碑刻分离,杨映权后裔因此将刻石倍加珍视,轻易不肯示人。
一说民国八年(1919),日本人曾以三万银元的重金,企图购买这批石刻,杨氏后裔以其为民族精粹和先人传家之宝,遂严辞拒绝。另据李近仁先生辑录《申报》、《大公报》等报刊所成的《徐州民国史缀》记载,1928年,铜山杨家因家道中落,生活窘迫,所将祖上留下的上百方历代名家碑刻出售,有日本人愿出30万高价(未标明是银元还是钱钞),杨家耽心国宝外流而作罢。后经人向内政部呼吁才得以保护。今两说且存之。
“七·七”事变后,徐州沦陷,日本侵略者为了便于观摩和捶拓这批碑刻,专门从徐州向东南修了一条公路通到湖山。为了防止侵略者的魔爪,杨氏后裔将其从长廊拆下埋藏保护,才免遭劫夺。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先生至驻宝光寺国民党三十三师一团视察时,曾专程去杨氏故园观赏这批石刻。1951年,杨氏后裔杨启栋等欣然将这批珍贵碑刻全部捐献给国家。
湖山杨氏石刻和徐州结缘,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据《徐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郭景山先生《刘少章与徐州碑园》载:1956年秋(相关资料显示1953年1月根据华东文化部指示,将湖山杨氏石刻全部运至徐州云龙山,嵌于放鹤亭碑廊保存),对书法艺术颇有研究的刘少章先生送别好友郭景山,自铜山褚兰返徐州,在桃山集火车站候车之际,偶见站台货位间一批用绳裹待运的书法石碑,感到十分好奇,上前查看竟是欧阳询书《黄帝阴符经》,苏文忠公所书前后《赤壁赋》、《阳羡楚颂》,岳武穆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及唐宋大书法家真、行、草体书法,还有唐太宗、唐玄宗、宋高宗、黄山谷、朱熹、明太祖、董其昌等名家的序跋,清点后计有68块之多。
面对眼前如此难得的文化瑰宝,刘少章先生欣喜异常。但当他发见碑绳货运标签到站为“合肥”时,顿时又惊慌不已,遂前往货运室查询情况。得知碑刻原系徐州,今属皖省宿县的湖山杨氏所有,欲运合肥壮其文风,不禁感触曰:论历史原因,从地理角度,考人文概况,此物当属徐州,若一旦运走,挽回难矣。
为了留住石刻,刘少章与郭景山先生寻得时已九十高龄的文管会王石如老人帮助,在文化部门和铁路部门等相关方面的配合下,终将这批石刻悉数运回徐州。为此,刘少章先生还得到了时任徐州市长张洪范以徐州市人民委员会名义,颁发的表彰状。
“文革”浩劫时,这批石刻被徐州的文物爱好者妥善保护,幸免遇难。1979年徐州市政府拨款在徐州博物馆东侧建成湖山杨氏石刻碑园。1980年五月,碑园落成并对外开放。著名诗人、书法家,时任中联部长的李一氓同志来徐州时,曾题写“碑园”二字,现已嵌在碑园入口处的门额上。1982年9月16日,“湖山杨氏石刻”,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品观欧阳询书《阴符经》书法,通篇上下神彩流溢,字里行间法度井然,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作品的用笔特显清健、爽利,既充分反映了书家深厚的功力,又表现出欧体在笔法上独到的艺术风格。其笔划多为中锋所成,间以侧锋辅之。起笔含蓄,方圆相间;行笔舒缓,沉稳凝重;收笔不苟,顿提自然。既显得十分自然,又具有一种强烈的力度和立体感。大体说来,欧阳询书的笔划是清劲、匀称的,尤其是与北魏诸碑的雄浑,和其后颜真卿、柳公权书的粗重相比,这一特点更为显见。
因此,欧阳询素被推为“清瘦”一路的代表。从欧阳询书《阴符经》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中的笔法到了初唐时期,无论从美学的理论认识还是到具体的实践运用,都已臻于成熟和完善。《阴符经》是欧阳询七十四岁时的力作,比起他同时期的传世名作《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碑》来,虽风格韵致无明显之异,但在用笔上显得更为清丽、瘦劲。正如唐玄宗李隆基在跋语中所评赞的那样:“此经用笔险劲,端庄遒利,尤为欧书中之甲”。(来源:百度)
《阴符经》原拓局部
《阴符经》原拓局部
杨氏石刻碑园部分碑帖曾由徐州彩色印刷厂印刷了一批,数量不多,现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杨氏的后人以装裱字画为生,现在年事已高退休在家,手里仅存《阴符经》原碑原拓一套(道光11年刻),极具收藏价值,现寻找有缘人收藏(可联系小编)。
各位书友怎么看呢?
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 ,不代表本院观点。所使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尊重原创,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自:书法道
请点下面的 和 ,谢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