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在画中,邂逅一场音乐会

4 已有 109 次阅读   2023-09-04 23:20
在画中,邂逅一场音乐会 

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实施,今年上半年以来,各种线下演唱会和音乐节的数量呈井喷态势。尤其是演唱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人头攒动、群体激情、全体狂欢的现场氛围让人乐此不疲。

事实上,从古至今,演唱会、音乐会、演奏会等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很多中国古画中,尤其是风俗画中,有很多类似于现代“音乐节”“演唱会”表演场景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古人的“演唱会”“音乐会”没有高级的话筒和音响、科技感十足的舞台设计,但是丝毫不影响古人聚集在一起“嗨皮”。美妙的音乐、有趣的戏曲等是古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第一段) 明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了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在其第一段中,可以看见青山绿水,树木葱郁的苏州城效外美景。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左下角的观戏部分。乡间搭起了戏台,台上的戏曲表演吸引了大量的群众,为了看表演,台下的观众更是姿态各异,站凳子、爬树、爬杆子。远远的角落还有小摊贩在卖小吃,可以发现这跟现在的音乐节现场相似度高达80%!

舞台上有两个人正在表演,从化装来看似乎都是丑角,旁边两个乐手,后面还有两个准备登台的演员。在后面的墙上挂着很多演戏用的服装道具。台上的演出精彩,台下的戏迷看得津津有味。戏台的正前方有上百位观众,神态各异,为了区分,画家画了不同颜色的衣服、帽子。他们大部分在专注地看戏,也有议论的、拍手叫好的、与熟人打招呼的,还有抱着孩子赶来看戏的。放眼望去,戏园子门口还有一群人正往里走,背着板凳,还有的边跑边回头,似乎在对后面的人说:“快点,再晚了就没有好位置了!”这与现代音乐节年轻人赶场的场景如出一辙。

《姑苏繁华图》

▲ 姑苏繁华图 局部 (纸本设色) 35×1239厘米 清 徐扬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与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里观戏现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里的观戏部分。《姑苏繁华图》(题跋中称其为《盛世滋生图》),是乾隆年间反映苏州地区风土人情的风俗长卷。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此幅画,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

清代苏州民众的主要休闲形式包括宗教活动、游观、社交和观演等。《姑苏繁华图》描绘了清代苏州市民的休闲景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休闲空间有寺观庙宇、风景名胜、茶馆会馆、戏院戏台等,这些休闲空间大多是交通节点和人口流动密集的区域,是市民日常生活实践的主要场所。

众所周知,苏州是著名的戏曲中心,乾嘉时以折子戏最为突出。演出场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缙绅堂会所在的厅堂、庭院、园林、画舫、亭台水榭等。一类是民间迎神赛会的街头巷尾、庙宇等露天场所。《姑苏繁华图》中徐扬择取典型场景,从高雅堂会、三弦琵琶、春台社戏到街头杂耍的各个层面,全面形象地展示了清中期苏州戏曲文化的繁盛景况。由此可见,彼时的观戏盛况已经和现代的音乐节、演唱会场景极其相似。

《韩熙载夜宴图》

▲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 28×335厘米 五代 顾闳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要想知道古人如何开一场全面的音乐会,一定不能错过《韩熙载夜宴图》,此图传为南唐人物画师顾闳中作品。这幅画详尽地记录了上流社会的家宴盛况,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也可以从中一窥古代音乐会的样式。

整个晚宴内容很丰富,画家顾闳中将之分成了五幕,分别是听乐、观舞、暂歇、清吹、送客。夜宴中,歌舞节目丰富,听琵琶、跳六幺舞、清吹合奏、击鼓观舞。从右至左,首先是琵琶独奏,正在演奏琵琶的女子,横抱曲项琵琶的姿态,充满古韵。从画作中描绘可以看出,当时的琵琶已是曲项琵琶,演奏时用拨子而非指弹。正坐在桌案前有一位男子右手持打击节奏的拍板,与女子合奏。

接着,主人韩熙载助兴击奏揭鼓,亲自举起鼓槌为六幺舞打节奏。舞者姿态优美,一位男子在旁边拿起拍板准备伴奏。观众有坐在椅子上静心观看的,有拍手叫好的,热烈的气氛跃然纸上。

中场休息时刻,此时韩熙载已经换了一件衣服,坐在榻上休息,四位侍女在旁边服侍,一位侍女端着水盆走来请他洗手。联想起现代的音乐会,也常设置中场休息,让观众能够上洗手间、打电话、喝点饮料、聊聊天,再继续欣赏下半场的演出。

之后则是第三个节目表演,五个吹奏的女子组成“唐朝女团”,她们坐成一排正在吹奏,两人吹的是横笛,另三人吹的是筚篥。这五名乐女指法还不太一样。曾经有现代专业的音乐艺术家试图还原画中乐女的指法,甚至还能谱出一首曲子呢!还有一位男子端坐在圆墩上,正在用拍板给女乐队伴奏。而此时韩熙载脱掉外衣和鞋子,袒胸露腹,坐在椅上,好不快活!

最后一幕是宴散送宾客。夜宴临近尾声,韩熙载挥手告别醉醺的宾客,右手还拿着击鼓的槌子,宾客们尽兴而归。一场完美的音乐会至此结束。

《听琴图》

▲ 听琴图(绢本设色) 147×51厘米 北宋 赵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古画中,时常出现琵琶、阮和箫等乐器,其中以古琴最为常见。古琴弹奏是很常见的“音乐会”形式。不同于现代的演唱会热闹的气氛,古人更在意弹给懂的人听,抚琴者抒怀,听琴者感怀,在琴声当中寻觅知音。名画《听琴图》就描绘了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由于作品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作品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唐人宫乐图》

▲ 唐人宫乐图 (绢本设色) 48×69厘米 唐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宫廷里的乐工、歌舞艺人就多达数万。《唐人宫乐图》描绘了唐代宫廷女子围在一张巨型方桌四周休闲奏乐的情景。

画中人物有的轻摇团扇,有的悠闲品茶,有的吹弹奏乐。她们手中所拿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和笙。旁边站立的两名女子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打着节拍。画中人物身旁的方桌上,摆放着茶碗和茶托,桌子正中放置着一个大茶釜。方桌右侧中间的一名女子正手执长柄茶勺,把茶汤盛入茶碗里。她身旁的一名女子,正手持茶碗,因为听曲听得入了神,一时忘记了喝茶。而左侧最下方的女子,正把碗里的茶一饮而尽,她身后的侍女则伸出右手,等着为她添茶。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沉浸在音乐中不能自拔!

此幅画设色典雅艳丽,线条充满质感。古画一般的视角都是正面平视,但是此画作画家为了把案子周围的十二位女性都画全,采用了侧面俯视的视角,这个在唐代的人物画里边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独特的视角,能把画作中的每一个女性都看全,而且都能表现出每一位女性最美的一面,这是画家独出心裁的地方。

《百子图》

▲ 百子图 团扇 南宋 佚名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除了贵族音乐会,儿童表演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的《百子图》团扇就详细描绘了100个儿童精心表演、嬉戏的场景。此画画在精良的绢上,经历近千年岁月,仍保存完好。《百子图》中,在一片广阔的场地上,100个儿童分6组进行表演,每一组都可分成外围的乐队、中心的演员以及穿插其中的龙套,错落有致。他们身穿不同服饰,扮演各种角色。有的戴髯口假须,有的戴面具头套,有的脸上涂抹粉彩,也有的操持着乐器,这画面足以让人感受孩子们的无限欢愉。与此同时,也让人领略当时民间百戏的演出正走向繁盛。

2023年9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在画中,邂逅一场音乐会》

↓ ↓ ↓ ↓ ↓ ↓ ↓ ↓ ↓

责编:陈陈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