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6岁的齐白石泪流满脸,坚持在墓碑前完成跪拜大礼,拜的是恩情,是友情,是他的忘年之交徐悲鸿。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1919年风华正茂的他赴法国学习专业的美术理论,在欣赏欧洲各个国家名师名画的同时,也开始在各个博物馆临摹大师的画。
他一画就是一天,饿了就吃面包喝点水,1924年,在法国巴黎展出他的第一幅油画,轰动了巴黎的绘画界。
成名后的徐悲鸿没有骄傲也没有忘本,1928年回国后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极力主张中国画风施行改革和创新,便开始四处在坊间找寻找有绘画艺术天赋的人。
或许是上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路边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先生在作画,地上也铺满了画。
上前观望,老先生没有注意到他,只是在专心的画一对虾,虾的身姿韵动,却没有一点水,线条简练生动,画风朴实,意境淳厚,在这动荡不安,局势混乱的年代,他的画卷中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这让徐悲鸿的心惊叹不已!
畅聊一番后,发现齐白石的绘画观点都和自己的基本相同,比如要传达出的“画外之境”,以及整体气韵的生动表现,俩人越聊越兴奋,对彼此的才华所吸引,这种相见恨晚让的感觉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知音。
于是趁热打铁,对徐悲鸿讲明了自己的身份,邀请齐白石老先生担任北京艺术教育学院教授。
徐悲鸿虽为晚辈,却对齐白非常恭敬“齐先生,您这幅画有画外之境”,这种画法只有通过生活沉淀才能历练出来。不刻意去营造,打破了以往传统保守的旧思想,您来我们学校教学,是我们学校的荣幸。
可齐白石一听惊呆了,连忙摆手说“我是一个农民,是一个木匠,只是喜欢画画,随便画些花鸟鱼虫,也就靠卖些画度日,填饱腹中之饥”。你说的那些教授,我不会,我也不敢误人子弟,他婉言谢绝了邀请。
回家之后徐悲鸿,脑海中都是老先生的画,色彩浓艳明快,简洁生动,吃过晚饭后,他赶紧骑车去找,四处打听,穿过一条条街一个个胡同,终于到达齐白石的家中。
提起那日教学一事,齐白石还是婉言拒绝了,徐悲鸿依然没有放弃。
第三次来到了齐白石的家里,考虑到齐白石之前提到的一些顾虑,他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您就放心吧,你能想到的,我都替你安排好了。
您虽说只上过半年私垫,怕学生听不懂您湖南家乡土音,您可以不用口若悬河的在台上给学生讲课,您只需要在学生作画的时候,加以指导就可以。
几个时辰推心置腹的话语,还是把齐白石感动了,答应可以先试试,这可把徐悲鸿高兴坏了。
在一旁的齐夫人看着徐悲鸿激动的样子,还挽起齐老的胳膊,宛如一对父子俩,她笑出了声。
就这样一个木匠为生的老人当上了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在课堂之上,齐白石通过自己对绘画的艺术的感悟和绘画经验,亲自一遍遍的示范线条的走向,以及色彩变化的运用,深得学生们的尊敬。
与此同时,徐悲鸿也没闲着,夏天日他给齐白石装风扇,冬天给齐白石送暖炉,还经常在课后一起绘画,时而争论,时而哈哈大笑,两人的交情一天比一天深厚。
可惜好景不长,1929年各派画家联名抗议,反对用西方的绘画改造中国画,阻止徐悲鸿用写生做基础素描的教学方式,声讨声不断,处处受排挤,无奈之下徐悲鸿离开北平。
徐悲鸿一直和齐白石保持着书信来往,以寄自己的思念之情。1953年9月,徐悲鸿因脑溢血逝世,考虑到齐白石的岁数,没有人敢把消息告诉向齐白石,都偷偷隐瞒,当齐白石问起时,都是各种搪塞,要么出差,要么在国外,孩子们还偷偷已徐悲鸿的名义给齐白石送钱。
可是齐白石的话越来越少,越来越沉默,他能感觉出徐悲鸿可能出事了,三年了,不应该不来见他一次。
纸终究不住火,一个远方的学生来看望齐白石,无意中说漏了嘴,齐白石听后痛哭不已,不顾自己已经93岁身体,扔掉拐杖就往外跑,摔倒在地,不顾家人的劝阻,一心要去见徐悲鸿。
徐悲鸿的墓位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陵园内,从湖南到北京,一路上齐白石默默掉着眼泪。
当见到徐悲鸿墓碑时,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在家人的掺扶下,坚持跪拜行大礼,磕三个响头。
如今在北京书画院中,有齐白石一首诗:
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纪念了当时徐悲鸿三次请他教学,后又遭保守派的反对,他和徐悲鸿之间的恩情和友情。
齐白石和徐悲鸿无论从身世,年龄及知识背景两人的差别都很大,但并不影响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他们肝胆相照,相知相惜。这一拜,拜的是他的恩情,是友情,是他的忘年之交徐悲鸿,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因此也成为一段佳话。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