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焦墨山水画家李基强作品
中国画中的焦墨,就是用纯墨,而不借助水的渗透作用的一种山水画种。
焦墨技法的难点在于浓墨中不掺入任何水分,却使画面具有滋润感和层次感。可见,焦墨是笔法精纯极致的表达,在中国画诸多技法中,焦墨法,是既古老、又具有难度的表现技法。而山水画家李基强的焦墨作品,重视笔法、墨法在画作中的运用和韵致的表现,其作品质朴苍茫、秀拙兼备。同时他注重中国绘画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使画作呈现出丰富复杂的空间变化,更具整体的浑然感,险峻奇秀,苍茫厚重,给人以质朴清新之感。
(该图为画家李基强与恩师蔡印龙先生、师母丁奕女士一起)
李基强,字墨耕。1979年生,湖南省安化人。自幼酷爱书画,二十年来笔耕不辍,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后又拜师于著名画家蔡印龙先生,喜承焦墨。其作品笔力迥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有笔触,苍健却显瘐润,内涵沉雄,在美术界享有焦墨岩鹰之称!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润墨堂书画院院长,荣宝斋签约画家。
李基强的山水作品,无论是全景式高山大川,还是一山一木的剪影,作品中既有北方山水的苍茫雄浑,又有烟雨江南的奇峻婉约,并体现出浑然一体的气势和质朴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他的作品中小山杂树,初看画面平常,逸笔草草;细看笔墨酣畅,点染有致。用笔率性,干涩之间将大自然之景表现的惟妙惟肖。而作品《溪山行旅图》中责注重墨气的营造,以丰润、若隐若现的淡墨勾勒点擢出远山河流飞瀑树木,形成了一幅内涵丰富、笔墨苍润微茫的境界。同时在意境的营造上,也体现了画家的画外功,他将山川草木的苍茫隽秀变得人性化和生活化,给人以天人合一的妙境。
中国水墨画,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只要掌握好水量。而焦墨,更能充分发挥笔性。李基强的作品《江山大美游览期间》带给我们的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在这幅作品里用笔苍劲生辣,用墨浓而不滞,干湿深浅之间,唯靠“墨色”在灵活多变的用笔中,调节着山水意象的虚实、疏密,营造着远近、大小的层次,使山色深邃、巍峨、厚重、浑然一体,而几朵洁白的雪花的融入,犹如点睛之笔,令人游目骋怀。从整体感觉上,灵动的线条墨块点染出千沟万壑的空间层次,着墨苍中带润,设色浓淡有度、造境虚实相生,布局结合传统技法中的“远得其势,近得其质”,的表现手法,在大开大合间尽显豪迈之气。
画画本来就是一个精神层次的东西,是用笔墨来表现自己的内心。好的画作是可以读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的,是有生命力的。焦墨山水,画得好则铿锵刚健有力,弄得不好则枯燥乏味,形同柴槁。我们单从李基强把自己的“字、名为墨耕”就足以看出他对现实生活的真挚热爱;对传统文化精髓笔精墨妙的赞誉,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层峦叠嶂的山林间,深壑雾岚描绘的超然脱俗,整个画面既有理想的美感,又有现实的质感,以重墨细笔勾画树木群山,再用墨层逐渐积累,由轻而重,直至浓墨打点。给人以整体感觉远景苍山之葱茏,近景又不孓然,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体现出厚重雄奇和大气磅礴之感。
读过李基强的焦墨山水或许你会觉的,他一直是在用黑白诉说着大自然的生动和美丽;那么,他的泼墨泼彩山水作品则是以色彩与自然对话。在他的泼墨山水作品中先生大胆泼墨,纵放泼彩、因形取势、因势生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墨色交融,视觉上给人以云烟浩淼,又似混沌不清的奇异世界,这样的色墨的融合混搭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流动感。色彩感和神秘感,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使画面奇丽,意境优美极具观赏价值。
同时,在花鸟艺术创作上,李基强的梅花也受到热捧。他的梅花作品不管是白梅、绿梅还是墨梅,千姿百态、笔墨“酣畅淋漓”又热情奔放。同时,他将焦墨山水和花鸟梅花有机结合,游墨走彩,“随缘随性”大气豪迈一挥而就,可见其笔墨功夫的夯实。他的白梅作品构图自然,花与枝与朵之间繁而不乱密而不塞,自有章法、气韵十足、具有强烈的构成意识和审美趣味。在视觉上浓淡干湿之间一朵朵冰洁的花朵之后的背景依托给人以现实中大自然繁茂之感的同时,更显梅的高雅靓丽,我想,李基强之所以这样的设计不光靠他娴熟的笔法,还有一派清逸高志,更是他多年苦心造诣终臻至无上之境的结果。
纵观李基强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写景真诚,构图质朴,用笔别致,意境深远。从而呈现一种不可多得的大家风范和艺术气质。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多年来,李基强以“焦墨”作为情感的表现符号和借喻基点,以质朴真诚浓郁细腻的感悟,遍染洒脱出尘的意象,展示出严禁扎实的功底,使其作品达到了,景融于意,笔附于心,墨走于韵的境界。在这里,只有黑与白,没有色彩,也不需要色彩。
如果说,多年来。李基强是在用执着,守着一池墨海,用执着感悟墨香,纳千山于胸臆,汇百川于笔端。还不如说,李基强是在“翰墨绘山河,激情讴热土”。那么,这里的“热土”,既是他通过不变化的笔墨,倾泻着现实生活中对自然山山水水的真挚热爱,寄托着他对山水的无限情怀,凝重、拙朴、豪放的笔墨个性,同时,更是他对传统焦墨技法的这块艺术热土的热爱和赞誉!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