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生活·感悟] 林则徐“十无益”充满人生智慧

21 已有 3157 次阅读   2013-10-16 18:18   标签林则徐 

林则徐“十无益”充满人生智慧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坚持每天早晚课诵,身居要职同时精进修持。1839年9月,他在巡视澳门后,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以54岁的人生阅历,写了类似格言的十句话,俗称“十无益”,这是林则徐的修身准则,也是他以德存世的范本。

    “十无益”传诵久远,世间有多个版本,有的排列顺序有误,有的表述不甚准确,还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诠释者。笔者在福州市林则徐故居纪念馆,有幸观瞻林氏手书“十无益”,标注“道光庚子春日林则徐敬书”,并有林则徐阴、阳两具印章为证,可谓比较准确的版本。

    林则徐在“十无益”中,对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行为,分别做出思辨性的界定,指出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似有益的事情,可能带来无益之果。用他的观点来看,当今社会中有些人正在用真诚和执着,寻求这样的不良后果,在自身心理障碍的支配下,实施了错误行为。

    “十无益”的全文是:“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劫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为什么从事“无益”之事呢?概因没能像林则徐一样,明辨其中是非、本末的辩证关系。

    “十无益”贯穿着独善其身的光芒,让人深得为人处世宗旨,如沐春风之感。现实中常见这样的例证:著述等身却行为不端;痴迷于风水相助却不求自身长进;近不侍父母却远敬神灵……这些人都在用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忽略和掩饰对自身的修养。一个人对给予生命和扶助成长的父母不事孝悌,必定手足不和,糠草不吝,焉能帮助和关心他人?一个依靠外在神力而幻想事业有成者,哪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毅力?

    白居易在读崔子玉的《座右铭》后,“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他在其后的《续座右铭》中写道:“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与邪分歧,居与正为邻。”就是说,不要一意孤行,傲气凌人,这才能远离他人的羞辱;不要用巧言令色的手段去谋事,以尊重自己的人格;交友时要远离奸邪的人,生活要与君子为伍。他还写道:“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强调内外兼修,静养使其祥和真诚。其实,自我的充实提高,远胜过风水和神灵的佑护。不必舍近求远,舍本求末,而应寻找和挖掘自身的能动性。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隲无益。”靠欺骗和掠夺他人财富,即使乐善好施也不能抵消罪孽,事后行善而多积阴德(即“阴鸷”)也枉然无益。它告诫人们,不可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切记“乱花渐欲迷人眼。”乾隆为圆明园所赋《坦坦荡荡》:“凿池观鱼乐,坦坦复荡荡。有问如何答,鱼乐鱼自知……”这真是坦荡的境界!

    “十无益”还提出了对一个人的考量,必须以德为先的原则。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这些观念的要求。“作事乖张”是说为人处事不循道义、章法,施展小聪明而与众迥异。这种行为再加上读了一些书,以此作为投机取巧之技,那就势必会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读书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培养精致的利已和投机主义者。

    “十无益”指出人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谋事和成事相辅相成。做事要随顺因缘,不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当运势不到,即客观条件不足以满足主观要求时,妄然求取,必有所失。让主观愿望同客观现实统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就是把“求”同“运”相结合,这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使人想起了颐和园和故宫中常见的“颐”字,其中就有从容、安详、豁然之意,一个字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传承。

    “十无益”问世已届170多年,每一代人生存和处事的背景不同,每一个人对之的态度和方法、体验也会迥异。比如,有时讲积蓄才有力量,有时说表现自我才有价值;有时追求壮士断腕的功效,有时讲求事缓则圆。人们对“十无益”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但它作为留给后人的十个善意提醒,体现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理念,也可以说是人格标志的底线和高压线,让人不断受到鞭策和警醒。

    位于福州市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又名林文忠公祠,丰富的馆藏备受人们关注。除了“十无益”外,馆内还陈列着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时,写下的条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曾被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引用。2006年4月15日,退居后的朱鎔基走进纪念馆,在林则徐銅像前驻足不语。他沒有再游历其它景点,心中必定涌动着波澜。                    

               (罗海岩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2013年08月29日 16:14:58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