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生活·感悟] 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7 已有 2287 次阅读   2017-12-03 11:27
【毛毛学堂】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家人你 无法选择,却可以选择掌控自己的人生

有些人的家人很可爱,有些人的家人很可怕。

有些人的家人既不可爱,又不可怕,只是各忙各的,有点冷淡。

我的运气很好,家人都很可爱。可是我还是常常觉得:“这好恐怖呀!”

好恐怖?什么事情好恐怖?

“家人不能随便换!”这是很恐怖的事情。

每次去餐厅点菜,我都喜欢点些没吃过的东西,等到食物上来了,如果真的难以下咽,像日本纳豆这么诡异的东西,我就乖乖尝点味道,把付的钱当做是“观摩费”,意思等于花钱进博物馆去看两千年前的干尸木乃伊,增长些见识。

点菜点到不好吃的菜,起码是自己点的,起码有这么点自主的尊严、任性的快乐。

恋爱遇到不良的爱人,起码是自己选的,起码有这么点自主的尊严、任性的快乐。

唯独“家人”,既没经过“点菜”的步骤,又不像恋爱可以“交往一阵子看看”。

家人,是像头发指甲一样,“配备给你的”。

头发指甲,你还可以染染剪剪、自得其乐一番,虽不满意,但总能整修到尽量满意为止。

家人可不容你“整修”。虽不满意,只好接受。

再烂的菜,撤离桌面也就恶梦消失。家人则每天上桌、各有表情,最要命的,他们还会开口说话!

还有什么比这更恐怖的?!

我从小就觉得这件事不能接受——

虽然我“配备”到的家人真是已经很像样了,可是凭什么不让我再挑一挑?

万一还有“更理想”的呢?

就算是到玩具店也要让我挑一挑吧?

有部比利时电影叫“托托小英雄”,主角托托从小就坚信自己和隔壁床的婴儿,是在育婴室火灾时,被两对慌张的爸妈抱错了。

托托认为邻居那一家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邻居帮小孩过生日的排场,是原本该自己享用的排场,邻居那家的华屋、轿车、美好假期……全部都应该归他的!

可是这一切,却被一个火灾当中抱错的婴儿抢走。

托托坚持自己“被抢了”。

他幸福的一生,都被抢走,而强盗留给他的,是一群他不要的家人、一个他不要的人生。

托托疯了吗?

托托没疯。托托只是把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为什么不是我”的疑问和遗憾,放大了一百倍而已。

平民家的小孩,想要生在权贵之家:“为什么不是我?”

富豪家的小孩,想要生在平凡之家:“为什么不是我?”

“为什么不是我?” “为什么不是我?”

托托越活越生气,做了一个荒谬的决定——他开始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要把原本属于他的人生抢回来!

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跟托托不一样,我们没有“假想敌”。

我们就算要下手去“抢回来”,也不知道要抢什么?

不过,我们比托托幸运一点。

我们也许跟托托一样,被“配备”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家庭。

可是胜过托托的,我们可以制造一个自己的人生,不必像他那样,死盯着一个“别人的人生”不放。

托托像电子游戏的主角一样,已经被设定了程式,不完成任务,不能结束游戏。

想象一下被关在电动玩具里的凄惨,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幸运——

人生被设定,就没有乐趣。

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答案没有正式揭晓”前,什么都是可能的。

在长大的过程里,我慢慢搞清楚,为什么我在外国人写的小说里,得到比较多的力量;为什么我在看外国人的戏里,也得到比较多的力量?

我发现:外国作品里出现的主角,常常是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中国人作品的主角,要不就是被“家人”团团围住,要不就是被“国家民族”当头罩住,闷死人。

比方说,《红楼梦》。

“被一群最啰嗦的家人,做最持久的纠缠不清。”——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红楼梦,红楼超级大恶梦!

如果有善心人士挺身而出,把《红楼梦》改成攻击过关游戏,立刻就能凸显男主角贾宝玉成长的艰辛了——

贾宝玉,不断被家里的女人攻击着,奋勇向前、过关斩将,这关全部都是林黛玉幽幽出现,用眼泪攻向贾宝玉,下关换成满天的贾母老祖宗,不断把一顿又一顿的美食硬往贾宝玉嘴里塞……守关的大怪物是贾政爸爸,疯狂地用棍棒乱打贾宝玉……

唉,这样的日子,过了一百二十回,贾宝玉怎么可能不出家?

贾宝玉的遭遇,是“特例”吗?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的恐怖,没有代表性吗?我有点不相信——

请不要忽略,在整个中国文化里,贾宝玉,是知名度最高的少年啊!

或者这样说:贾宝玉,是知名度最高的“正派”少年。

当少年罗密欧为了爱而叛离家族的时候,少年贾宝玉正被三姑六婆烦得快要窒息!

我难免会想到在没有翻译作品可看的年代里,所有厌恶家人、内心狂热的少年少女,把眼睛望向戏台上捏造的世界时,竟然也老是看到如此气闷的贾宝玉,一定会很绝望吧。

还好,我们总算也有几个不那么“正派”的少年,像“封神榜”的哪咤这样的野孩子,实在让我眼睛一亮,精神振作了许多。

哪咤,任性又逞能,杀了他爸爸也得罪不起的龙王之子,为了让爸妈不再为难,少年哪咤自杀结束生命,把毁坏的肉身退还给父母。

这当然很帅,但这“帅”的代价多么悲惨!

中国少年与家庭的关系,要不就像贾宝玉的那么恐怖,要不就像哪咤的这么恐怖?

写故事的人是干什么的?

写故事的人,大致上是觉得人生充满琐碎杂质,生活又很单调,周遭世界也不怎么迷人,只好动脑动嘴动手,捏造些有意思的人生出来。

对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来讲,一个又一个被捏制而成的人生,是值得观摩的,是可能有启发的,是可供自我安慰的,是我们这黯淡世界的炫丽橱窗,神秘出口。

看故事的少年,一样也期望能看到为他们而设的橱窗、为他们开辟的出口。

可惜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大部分的中国故事,在讲大人的人生。大人的政治,大人的道德,大人的感情婚姻,大人的家庭。

老练、纷扰、迂回兜转、千疮百孔。

对所有站在生命橱窗前张望、偶尔推开生命之门探探头的少年来说,哪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从《红楼梦》一路看到张爱玲的话,人生是很不堪的,欲望是很龌龊的。

这当然有可能很真实,很能呈现某种人生的真相,但对许多被困禁在家庭多年,等着拍拍翅膀试飞的少年来说,这些“真相”是很扫兴的。

如果你去看电影,才开演十分钟,电影院就误把结局先放映出来的话,怎么可能不扫兴?

艺术价值是很高,但对少年来说,很扫兴。

中国故事里,有少年情调、活得起劲、让人很想展翅飞离家庭、自己开辟痛快人生的,是金庸的小说。

金庸捏造出来的少年,绝对不是贾宝玉可以一起混的。

谁呢?

最有名的两个。韦小宝、杨过。

《鹿鼎记》的韦小宝,无赖少年的极致。

《神雕侠侣》的杨过,叛逆少年的冠军。

他们不必像贾宝玉那样被锁在家里,因为韦小宝出生在妓院,杨过是孤儿。

他们吃尽了世界的苦头,所以他们不来那一套“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骗人把戏。

他们当然有坚持,不然他们就只是混蛋而已。

韦小宝坚持了义气,其它一切“从宽处理”。

杨过坚持了爱情,其它一切“去他的”。

民族国家的大枷锁,他们两个“试穿”之后,立刻很识相地“退还”了。

写故事的金庸,从来没有明讲过他是受够了中国少年永远被家庭、民族所牵绊的郁闷,可是我们左看看杨过,又看看韦小宝,实在很难想象金庸不是在替闷了好几世纪的少年出口气。

我在杨过和韦小宝的身上,看见一件重要的特质——

这两个少年,从来没有以家庭或国家为理由,停止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他们有弱点、有挫折,但他们也相信人生的价值,不轻易退缩、不找借口放弃。

跟“托托小英雄”的托托比起来,杨过和韦小宝更倒霉十倍。可是他们不去“抢回来”别人的人生,他们自己搞定。

韦小宝得到过瘾的人生,杨过寻得的是宁静和幸福。不管是什么,起码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出生的家庭尽管不能任你挑拣,人生却依然是你的,请务必善加挥霍。

一个阿姨,跟女儿关系不好,前几天过生日,侄女外甥来了一大帮,唯独女儿不到场。而且人家借口都懒得找,就仨字:不想去。

阿姨挺伤心苦闷,来找我咨询。说以前家里穷,煮鸡蛋就煮一个,她和老公都舍不得吃,给女儿。后来日子好过点,他们年年带孩子出国旅行。前段时间女儿要换手机,她二话不说给买了个六千多的,自己用女儿淘汰下来的。

可是这么心肝宝贝地疼着的独生女,却跟她不亲,结婚后住得远远的,很少回家来,生了儿子也不让她带,她一年也见不着几回外孙。

我跟阿姨聊了半天,感觉是个通情达理有素养的妈妈,决定跟她女儿聊聊。

第二天,女儿的电话来了。

她说:我妈欠我一个道歉。

因为在她初一时,有次因为小事顶撞了姥爷,她妈当时就狠狠甩了她一耳光。

那一耳光的疼,以及比疼更难忍的愤怒屈辱,她至今记忆犹新。

她说那时自己就明白,原来妈妈更爱的是姥爷。然后就下了决心:等我长大了,离你们远远的,你们就尽管相亲相爱吧,我和你们都没关系。

后来她对妈妈真的就爱不起来了。每次妈妈对她好,她都会想起那个耳光。

而她妈从没为那耳光道过歉,她也一直无法原谅。一想起来,就是恨,就是悲凉。

她跟公婆关系也不好。因为他们曾反对儿子和她谈恋爱。后来虽然接纳了,但双方一直不冷不热,她也始终耿耿于怀。

所以有了儿子后,虽然妈妈和婆婆都想来帮忙照顾,但她谁都不接受,自己咬牙辞了职,一个人苦大仇深在家带娃。

今年儿子上幼儿园了。她也受够了老公各种冷言冷语的嫌弃,准备重新工作。

但是工作并不好找,说来也是一堆烦恼。

我们聊了足足三个小时。从老妈到婆婆到老公到工作,她样样不如意。

我从头到尾的感受是:她是个太记仇的人,心里装满了恨,这些恨,让她的心理和人生都变得畸形。

我说你必须放下那些恨。

她特别义愤:被那么狠地甩了一耳光,难道不应该记住吗,这都不在乎,是不是太没骨气了?

我有点无语。

是的,我承认,这事儿妈妈做得不对,甚至过分,你非要记得,也无妨。

但你为什么不同时记住另外一些事?

  • 三个人吃饭,妈妈只煮了一个鸡蛋给你吃。

  • 大雪天妈妈接你放学,怕你滑倒背你回家,那么冷的天,她到家一身大汗。

  • 你打个喷嚏,她就心里一惊赶紧给你煮红糖姜水。

  • 你生病她二十四小时守着,后来在医院的厕所里睡着了。

  • 她花六千多给你买手机,自己在地摊买三十块钱的鞋,还跟人讨价还价……

这些事,你为什么不记在心上?

为什么一百次的爱,都不能抵消一次的错?

最重要的是,你拼命记得那些错,在心里紧紧攥着一大把的恨,有半点好处吗?

仇恨是最大的负能量。

它会吞噬你的幸福和安宁,会使你跟整个世界对立,会竖起一道高墙,挡住本来属于你的光。

记仇的人,没几个过得舒畅的。尤其是记父母仇的。

我小时候,邻居家也是穷。

有次他家来客人,炖了点排骨,还没熟,二儿子就偷偷夹出几块吃了。

本来就不多,吃了几块就有点不够数了。

客人一走,二儿子就被他爸一顿暴揍,还是我爸听到隔壁嗷嗷惨叫,赶过去解救的。

我当时看着那个鼻青脸肿的哥哥,心想他一定恨死他爸了。

但是,也没有。

第二天人家还是坐在他爸自行车后座上去学校,脸上的肿还没消,但手舞足蹈开心得很。

我就觉得这哥们心真大。

去年回老家,我见了他。说起这桩旧事,他全然不记得。

他只记得那时候日子过得惨,年年欠账,父母到处打零工赚钱,但是穷成那样,老爸还给他买过一个篮球。

“那时候排骨绝对是奢侈品,家里又有客人,我还偷着独吞,太不懂事,也该揍。” 他大咧咧地笑。

——心还是那么大。

但是,心大点真挺好的。

人家现在跟父母住一个小区,吃穿水电都他管,老爸每天给他接送孩子,老妈每天去给他们一家三口做晚饭,吃完饭老两口就带孙女去楼下玩,过得可美了。

看起来浑然天成的好日子,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换个记仇的人,恐怕是达不成这份和美的。

有句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我觉得恰恰相反。

为人父母,天天那么多鸡毛蒜皮,谁能做到完美无缺万无一失?

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总会那么一些减分项。

有时会抠门,有时会苛责,有时会情绪失控,有时会顾此失彼。

工作太忙会缺失陪伴,读书不多会不懂教育,观念守旧会引发冲突。

但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只要他们在你身上倾注了足够的爱,只要他们尽心尽力养育了你,那些错,就不值一提。

生养之恩,总大过一耳光的仇。

宽容父母的小过错,原谅他们的不完美,是人最基本的德行

他们也许欠你一个道歉,但那又怎样?你难道没有欠他们耗费在你身上的许许多多爱、精力和财物?

换位思考,如果你心肝宝贝疼大的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儿记恨你一生,你作何感想?

人最常犯也最不该犯的错就是,记亲人的仇,念坏人的好。

你觉得该对你好的人,千好万好,错一次你就失望透顶。你认为该对你坏的人,千错万错,好一次你就感恩戴德

太傻了。完全是不知好歹。

最重要的是,你心心念念记着父母的错,最终惩罚的,必定是自己。

他们不快乐。你更不。

人活于世,亲人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生活里,父母都是人至关重要的依靠。

  • 你买房,他们是最愿意帮你拿首付的人。

  • 你加班,一个电话他们就去接孩子了。

  • 你出差,他们义不容辞每天去照顾你的猫。

还有。

每天能见到父母,吃一口家里的饭,跟他们闲聊几句,你的内心会格外放松舒畅,你会觉得自己在这世界上,有依靠。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人内心安定的重要保障。

所以,就算从最自私的角度考虑,你也没理由揪住父母的过错不放,让自己不得安宁。

何况他们活得并不容易,惩罚他们毫无意义。

不如积极地去沟通,去化解。化解不掉,也要说服自己去原谅。

卸下心里沉甸甸黑漆漆的恨,你才能活成一个美好的人。

父母子女这一场人世相逢,是用来相亲相爱,而不是相恨相杀的。

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审美品位,才是终极的教养

孩子的审美品位,才是终极的教养

木心先生说过一句话,“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吴冠中先生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期望以审美的力量提升国人文明素质。这么多大腕这么重视审美的力量。那么审美都有哪些力量呢?

1.

美对人有种天生的吸引力

美的东西对人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主动地去接近它们,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欣赏大师的绘画,看梵高笔下无与伦比的激情,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人生苦短,每天都在享受美中度过,是多么幸运又难得的事情!

2.

美能熏陶气质

只有在一个有美感的环境里生活,才能成为心灵高贵,举止优雅,浑身散发着美好气息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毫无美感的环境中,能成长出举止,气度、谈吐不凡之人。现在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审美水平却依然令人担忧。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的果实!

3.

审美提升生活幸福感

一个人不懂得审美,便可以容忍自己衣着邋遢,自己的房间杂乱无章;一个社会不懂得审美,就会脏乱差,建筑不美,街道不美,整个城市也不会有韵味。美育对一个人的修养,对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品味不是花钱买来的

爱美,绝不是一位的追求奢侈,铺张浪费。无数装修昂贵的房子却毫无美感,也有匠心独运的人讲朴素的房间装点的非常雅致。品位不是花钱能买来的,是常年累月在环境的熏陶下培养而成的。

5.

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

爱美,也不是一件高冷的,难以达到的事。周末不要宅在家,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都是自己接触美好事物的一次机会。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等,相信这种对美的感知和享受却会藏在他的脸上,浸润他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他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6.

品味,才是人的独特之处

而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去欣赏音乐和诗歌,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去绘画,这些事情跟美有关而跟利益无关,正是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无用”的事情,才是我们灵魂的构成部分,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芸芸众生中的独特之处。

7.

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

穿着得体,是一种教养,让人觉得舒服。审美是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房间,是出门前精心搭配的衣服,是朴素的书房里一束鲜花的芳香,是客厅里一幅不贵但珍贵的画。审美不是一掷千金,是一言一行、一花一叶、一粥一饭。

8.

懂得审美,让你眼界更宽

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他才华横溢、富可敌国,却很难获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们容易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他们对生活没有品质的追求,他们的内心世界会空虚、荒芜、乏味无趣,生活对他们只是简单的“活着”而已。这些都是金钱和才华都无法弥补的人生缺陷。

9.

审美品味伴随人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

10.

审美能力养成高尚人格

蔡元培先生曾经这样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美育中,会引导学生净化心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充盈

懂得审美的人呢?

1、先从每日的穿衣搭配开始,从小培养孩子穿有品质有美感的衣服,慢慢地孩子对穿搭的审美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审美。

2、多带孩子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去发现自然界和人文景观的美,走过的路、遇见的风景都会藏进他未来的气质和修养里;

3、多让孩子接受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以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对美的领悟力。

4、规范孩子的言谈举止和礼仪,一个端庄大方、举止得体的孩子,在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时,也会让自己自信满满。

5、让孩子参与到对家居环境的装饰当中,插一支花、DIY一个饰品,都是对孩子美的熏陶和浸染。

爱美,才是一个人的终极教养!

才是一个人生活品质的保障

懂得欣赏美、发现美的人

才能在粗糙平庸的生活中保持乐观和希望

真正的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命

儿子连捅亲妈9刀后跳楼自杀,临死前一番话......看哭无数人!

说的真对,让所有人都看看吧!

家庭教育方式很重要

★宠出来的孩子

--危险

★捧出来的孩子

--霸道

★惯出来的孩子

--任性

★娇出来的孩子

--脆弱

★打出来的孩子

--逆反

★骂出来的孩子

--糊涂

★逼出来的孩子

--出格

★磨出来的孩子

--坚强

★苦出来的孩子

--懂事

★教出来的孩子

--传统

★闯出来的孩子

--勇敢

★搏出来的孩子

--成功

★表扬出的孩子

--自信

★溺爱出的孩子

--依赖

★哄出来的孩子

--虚伪

★纵容出的孩子

--傲慢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说的太对了!

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公众号)

内容来源于德森克,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德森克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