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心灵的凯旋

7 已有 3421 次阅读   2016-06-26 14:38   标签柏林爱乐  剧院演出  惊天动地  贝多芬  维也纳 
心灵的凯旋
原创 2016-06-26 鞠风亮 诗意人生

1824年5月7日,凝聚着贝多芬毕生心血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大剧院演出。第四乐章序曲奏响,奥地利首席女低音歌唱家温葛尔率合唱团倾情演唱,歌词是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
 “啊,朋友们,莫悲伤,
让我们用欢乐的声音齐歌唱。
欢迎,你是上帝的灵光,天堂的女郎,
女神啊,我走进你的神殿,
欣喜若狂……”

CD里播放的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第九交响曲》,在这个夏季的深夜,一个人静心倾听。我记不清多少次聆听这部穿透心底的作品,每次都能听出和上一次不一样的震颤。隔着近两个世纪的距离,我在乐队中找到苍老的贝多芬,他无法亲自指挥,因为耳朵百分之百聋了。绝望和痛苦是生命的常态,但更强的信念支撑他像一座山一样立着,他的一只手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另一只手在五线谱上写下惊天动地的乐符。现在,54岁的贝多芬拿着总谱,试图跟上音乐的节拍,但手在不可遏制地颤抖。 
“在你的羽翼下,所有的人都将成为兄弟,
富有者帮助他的朋友,
愿贵妇人的夫婿和我们齐声歌唱,
如同全世界的人都在你的心上一样!”

不知何时,贝多芬忽然发现整个乐队都停止动作,温葛尔含着泪水跑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然后扶着他转过身来,面向灯火辉煌的剧场,他看家见所有的观众都站立着,向他使劲鼓掌,他听不见,但是分明感受到爱琴海的巨浪在轰鸣。大师鞠躬致谢,许多观众激动的哭起来……
在奥地利,即使是尊贵的皇帝出场,最多也只享受3次鼓掌礼,而人民给予贝多芬5次鼓掌。那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在他的心上。
 
指挥家卡拉扬如此评价《第九交响曲》:“它超越了所有的音乐,带领人们向人类想象力所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是的,听这部乐章的人都在翱翔,翱翔在他和所有音乐家的作品上空,我听出《英雄交响曲》的和豪迈和无畏,我听出《田园交响曲》的惬意和感恩,我听出《第五交响曲》里的挣扎和坚守,还有《月光奏鸣曲》的恬静和沉思。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为音乐而生,最终成为音乐的化身与象征,上帝派他来人间为众生敞开爱与美的大门——他就是神。然而,他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血肉丰满的人。或许唯有如此,他才如此不朽。
 
25年前的一个冬夜,我躲在偏远三线厂冷寂的宿舍里,听“半头砖”录音机播出的《致爱丽丝》。钢琴叙说一段明媚宛转的爱情故事,摇曳的烛光,深情的凝视,天涯海角的相思,花开花落的期待。音乐无国界,中国小提琴《梁祝》能让梅纽因泪流满面,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让弘一法师心潮起伏。《致爱丽丝》里,我真切读懂贝多芬“侠骨”之外的“柔肠”。贝多芬,你浩瀚如太平洋的心灵到底开着什么样的花?
 
1778年的春天,16岁的贝多芬从故乡柏林来到维也纳,拜访大音乐家莫扎特。听了他的演奏,莫扎特惊喜地说:“请注意这个年轻人,将来他会令世界刮目相看。”是的,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世界一直用敬慕的目光看着他。因为他和爱因斯坦一样,不属于任何时代,只属于现在和未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病痛的折磨中与世长辞,是日,维也纳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整个城市都为音乐家的离去而万分悲伤。临终前,大师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将在天堂里听到一切!
“……拥抱吧,千百万人民,
拥抱吧,千百万人民!
吻这整个世界……”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生命历程的概括和提炼,他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英雄,真正的胜利者,他用自己苦难的灵魂拥抱这个星球上千百万人民,又用自己冰清玉洁的真爱亲吻了整个世界。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深情地说:“他的乐曲中那战胜命运的胜利,是心灵的凯旋。”
时间永恒,音乐会告诉我们一切。
 
作者简介:
鞠风亮,男,山东沂水人,上世纪70年代生人,供职于临沂市某科技公司。1991年开始业余创作,先后在《齐鲁晚报》、《时代文学》、《星星诗刊》、《山东文学》等媒体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作品800余篇,文章多次获奖。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