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古代没有“母亲节”,不送康乃馨,如何向母亲表达感恩?

5 已有 132 次阅读   2024-05-12 09:38
小编推荐
古代没有“母亲节”,不送康乃馨,如何向母亲表达感恩? 

公历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现代人“默认”的母亲节。这个节源自美国一位叫安娜·贾维斯的女士,她为纪念自己的母亲、完成母亲夙愿,经过7年的不断努力、最终才被设立的。当然,这个母亲节,也被不少国家默认为“感恩母亲”的节日。

虽然我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节,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母亲的爱和感恩一点都不比别人少。

没有母亲节,不送康乃馨,古代人如何向母亲表达感恩?又是如何为母亲“过节”的呢?看过以后或许就能明白,为何我们没必要设“母亲节”了。

海瑞孝母:二斤肉、一个寿

海瑞四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谢母一边靠做女红贴补家用,一边只身耕种家里十余亩薄田。

只要一有空,她就会亲自教海瑞认字,因为家贫买不起书,谢氏竟凭深厚的学养功底口授经书。后来她又精心为海瑞挑选老师,谨慎又严格,最终成就了明朝著名的“海青天”。

海瑞为官后相当清廉,全靠薪俸维持家用,因为衙门开销实在大,他就经常和仆人们一起种稻麦、蔬菜,上山打柴等,一年到头也未必吃上一顿肉,民间更有“海瑞三年不知肉味”传说。

但是在母亲过七十大寿的时候,海瑞不但亲自上街为母亲买来二斤肉,给母亲做了一桌子好吃的,还即兴写了个狂草的“寿字”作为礼物,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个寿字由“生母七十”四字组成,还暗含“寿生老百年”五字祝福,并且,这个字无论正看、还是倒看都是“寿”字。海瑞没钱,却用独特的心意向母亲表达了感恩之情。

乾隆孝母:一座园、一座寺

普通百姓孝敬母亲,不过是小打小闹、吃喝穿戴,但对于“九五至尊”的皇帝来说,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据记载,乾隆曾多次为母亲贺寿,一次比一次隆重。在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50岁生日时,乾隆就曾下令大兴土木,专门为母亲建造“清漪园”。

待母亲游园回宫时,为哄老人家开心,他又找来许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路边“跪接瞻仰”,光赏赐这些人的银子就达近二十万两,绸缎七万多匹。

乾隆十六年,他的母亲过60岁大寿。乾隆又下令将京城西郊的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这还不够,他还仿效前朝明成祖朱棣为母亲建报恩寺的做法,在京城万寿山前、圆静寺旧址上,为母亲建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作为母亲60大寿的贺礼。

乾隆本身并不是位喜欢奢华的皇帝,唯独在给母亲过生日上,常常大操大办、极尽所能,还曾下诏书称“以天下养”,意为倾全天下的财力奉养自己的亲娘。

白居易以诗劝孝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母亲早逝,但他的孝心却一点不比别人少。他还曾作过一首《燕诗示刘叟》的诗,送给一位刘姓老人。

这位老人的孩子都不在家,只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甚是可怜。白居易听了他的故事,感觉心情郁闷,便作诗相赠。诗中说: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借助檐前的燕子,以物喻人,说父母养大孩子不容易,孩子成年后便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只顾自己远走高飞,把年迈的父母留下家中不闻不问,不孝不顾不恭不顺。

不过,诗人在结尾处,也让“刘叟”反思自己,年轻时是否也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不顾父母、只身远走。

其实无论在哪个朝代,有没有母亲节,“孝母”“敬母”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24孝里有周郯子鹿乳奉亲、周仲田负米百里,也有曾子“啮子痛心”,汉文帝为母尝药......这种故事又何止24个、34个......根本讲不完、道不尽。

对于我们来说,孝敬父母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文化也早已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脉,哪还需要单独找个日子来孝敬呢?

来源   观唐旧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