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的文化名人,现代人写作都会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
但最让人敬佩的还是鲁迅先生的奉献精神。
1902年的中国人民正被外国殖民者欺辱,还背负了“东亚病夫”的名号。
鲁迅毅然决然地决定去日本留学专注医学学习,旨在改善中国人的“病弱”。
可是时代变迁,鲁迅意识到学医并不能改变中国人心理上的病弱,于是选择“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麻木的中国人民。写下了众多批判性的文章和句子。
而他在《自嘲》中写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像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在黑暗的中国社会中,鲁迅坚定地以笔为矛,笔锋犀利,与旧社会作斗争,“鲁迅”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鲁迅先生也曾批判当时中国人民有十大劣根性,现在回头再看一遍鲁迅先生的批判,依旧觉得他说得很准确。
那鲁迅先生又说了什么呢?且让我们回顾一遍。
国人十大劣根性
1、幸灾乐祸的看客心理
鲁迅作品中最不缺的就是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饭店中始终聚集着一帮酒客,他们既是客人,也是一群“看客”,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将这件事情作为充实自己生活的乐趣,面对惨淡,丝毫没有同情心。
《祝福》当中,看客也不少见,当祥林嫂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悲惨遭遇时,男人们、女人们都觉得了无趣味了,他们慢慢地换上冷漠的面孔。
但如果有人没有听过祥林嫂的经历,必定不远万里地寻来,倾听祥林嫂的诉说,而这种行为并不是出于同情,却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只能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
短短的文章却把当时中国人麻木的看客形象描绘出来了。
2、奴性心理
鲁迅曾在多篇文章中批判旧社会中国人的“奴性”。
起因是当时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产生摩擦,恰好此时日本人抓了一个中国人,说这是俄国间谍。
于是在中国境内的广场上,日本人对这个所谓的俄国间谍刑讯逼供,施加酷刑,可是在场的中国人非但没有被激发出“自尊心”,反而在一旁说笑、指指点点。
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已经被奴化得很严重了。
没有反抗精神
在当时那个年代,人民身上背负着许多大山,愚昧的封建思想、军阀混战以及外国殖民者的恃强凌弱都在欺辱着当时的中国百姓。
久而久之,人们便丧失了反抗精神,哪怕是小说中,孔乙己自始至终也没有反抗过自己的命运以及别人的讥笑。
迂腐
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妄图用医学来拯救乱世当中的病弱的中国人民。
但是久而久之,鲁迅先生明白了,中国人的病弱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更改变不了中国人迂腐的思想。
于是他才转为用文字来唤醒无知、麻木的中国百姓。
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痴蠢都在提醒当时的中国百姓,将他们从现实中打醒。
自欺欺人
在黑暗的社会中,渐渐的人们也被社会所影响,并被腐蚀同化,开始自欺欺人。
哪怕鲁迅再怎么呐喊也没能将整个社会的中国人民唤醒。
所以说你怎么多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懦弱,欺软怕硬
鲁迅曾经说过: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而怯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
这一句话便诠释了当时整个社会中的境况。
中层统治者受到殖民者的压迫便极力镇压反抗的人民群众,不顾中国百姓的死活。
但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命脉正被他们所掌控。
7、麻木冷血,一成不变
经过黑暗社会的熏陶,人们已经被迫接受生活的蹂躏,他们麻木不仁,毫无希冀地活着。
无论是《祝福》还是《孔乙己》,人们总是灰扑扑的背景板,麻木地观看着主人公的悲惨。
而闰土的麻木和老成则更让人们寒心,仿佛一个鲜活的人进入黑暗社会的大染缸便失去了鲜活,变得麻木。
8、从众心理
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主角以外的人们都是冷漠的群体,他们取笑,他们欢呼,都在一个群体的背景之下,可见人们具有浓重的从众心理,一个个地组成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生性多疑
生性多疑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批判,但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肆意残害同胞的生命。
10、不讲诚信
鲁迅说过:说话不算数就是中国人最大的缺点。
当时的国人在整个旧社会中煎熬地生存,所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以笔为矛
鲁迅先生的话句句真言,似刀刀见血的武器,刺痛当时国人的神经,试图拯救人们麻木的心灵,揭穿社会虚伪的面目。
现在看来,这些话仍然有道理,忠言逆耳利于行,寄希望于现在的我们能够更加奋发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盛,彻底根除劣根性心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