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1. 待秋: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04-06 20:45) 回复
  2. 待秋: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04-06 20:45) 回复
  3. 待秋: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04-06 20:44) 回复
  4. 待秋: 黄称赞东坡的画是“笔与心机,释冰为水”,达到一片化机的地步,是心手合一的典型,黄庭坚主张真正善书者必须达到这种不择纸笔,不择时地,不计工拙,不管人之品藻的境地,这便是真正的心手合一。 (04-05 17:36) 回复
  5. 待秋: 这种澄净虚空的要求,到黄庭坚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黄曾非常自负地说:老夫作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来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 (04-05 17:35) 回复
  6. 待秋: 都如向自然本性中求,而真能向本性自然中求墨韵者,又处于“言语道断”,非语言所能尽其意的尴尬境界之中。 (04-05 17:34) 回复
  7. 待秋: 宋代讲求“无法之法”的代表人物是黄庭坚。在黄庭坚看来,书法创作本是兴之所至、一任天机的,用不着恪守什么技法不可,这是禅宗的实质;正如禅家参禅一样,虽各异其词。 (04-05 17:34) 回复
  8. 待秋: 书法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尚法”的顶峰。在禅宗的影响下,宋代“尚意”之风大兴,“无法之法”也就是对“尚法”权威的否定。 (04-05 17:33) 回复
  9. 待秋: 书法在历史上就经历了从法中之法到法外之法,再到无法之法的发展过程。书法在历史上就经历了从法中之法到法外之法,再到无法之法的发展过程。 (04-05 17:32) 回复
  10. 待秋: 但“法”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个活学活用的问题,往“死”了学也是不可能达到高境界的。 (04-05 17:32) 回复
  11. 待秋: 书法书法,就是要有法,当然更要讲法,没法、不守法或不讲法岂不乱了套。 (04-05 17:31) 回复
  12. 待秋: 碑与帖,提供的创作源泉是无穷无尽的,其差异,不只是技法上和风格上的差异,还有着内在的气息上的差异。看到了唐人的崇法,既发展了书法,也束缚了书法,产生了对颜、柳式唐楷书的冷落情绪。也看到了清代帖学衰颓, (04-04 13:46) 回复
  13. 待秋: 当代书家有着开阔的视野,体现在对传统书法形式的多方位体验。 (04-04 13:45) 回复
  14. 待秋: 书法作品中的每个造型单位,都充满着变化,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再不是一览无余的形式的了,逐步确立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原则。 (04-04 13:44) 回复
  15. 待秋: 强调用笔的变化和字形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玩味性能,展示出跌客多采之姿、惊心动魄之态,追求美妙多趣的形式。 (04-04 13:44) 回复
  16. 待秋: 当代书法形式上已很少有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的那种“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中和之美,而喜欢用多变的节奏,于不平衡中求平衡,于不自由中求自由, (04-04 13:43) 回复
  17. 待秋: 认为用笔需要线条意识,结体需要造型意识,不将结体视为用笔自发的结果,而是加强对结体进行艺术的、理性的再创造,突破了古贤们所追求的平和、温雅的结体,打破了传统约束的静态平衡。 (04-04 13:43) 回复
  18. 待秋: 当代书家,在最大限度内发挥用笔与结体的构成关系,打破了古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念。 (04-04 13:42) 回复
  19. 待秋: 用笔与结体,是书法艺术形式的最基本要素,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04-04 13:42) 回复
  20. 待秋: 孙氏强调年轻时要走平正之路,老老实实,无望速成,不慕奇险,所谓思通楷则,学入法度。然能入法亦应能出法,法度是通向书法艺术宫殿的台阶,但非终极,因而孙氏提出“务追险绝”的学习道路,就是为入法度而不为法度 (04-03 17: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