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待秋:
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02-04 06:10)
回复
-
待秋:
在心与手的关系上,孙过庭继承了前人关于心手相应的理论,强调心手合一,心手双畅。他多次谈到心手问题: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02-04 06:09)
回复
-
待秋:
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备”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
(02-03 08:39)
回复
-
待秋:
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影子和形式特征。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既然花了时间去临
(02-03 08:39)
回复
-
待秋:
关于“心到”的境界,则是本文最主要的立意之处。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备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某帖临过多
(02-03 08:39)
回复
-
待秋: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
(02-03 08:38)
回复
-
待秋:
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上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
(02-03 08:38)
回复
-
待秋:
“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
(02-03 08:37)
回复
-
待秋:
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境界:“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02-03 08:37)
回复
-
待秋: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手段,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择取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
(02-03 08:37)
回复
-
待秋:
《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
(02-02 07:46)
回复
-
待秋:
《书谱》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奠定了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提到反对写字如同绘画“巧涉丹青功亏翰墨”,认为书法审美观念要“趋变适时”,所谓“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反对把书法当作秘诀
(02-02 07:45)
回复
-
待秋: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
(02-02 07:45)
回复
-
待秋: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02-02 07:44)
回复
-
待秋: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02-02 07:44)
回复
-
待秋:
王世贞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书概》)
然因过于圆熟,《书谱》也得到“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的批评(《述书赋》)。
(02-02 07:43)
回复
-
待秋:
清朱履贞:“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馀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书学捷要》)
(02-02 07:43)
回复
-
待秋:
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02-02 07:42)
回复
-
待秋:
孙过庭认为,在书法创作上要使手能准确地表现心,就需要在长期涵养之后的妙契神悟。书法不仅是“形学’’,更是“心学",不仅要察究自然,妙悟自然,更要融入自然,师法自然,使自然“人化",从“人化的自
(02-01 09:58)
回复
-
待秋: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02-01 0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