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歌与茶文化有什么渊源?品一杯香茗吟一首古诗
茶文化已经在我国渊源流传了3000多年,《尔雅》中曾记载过一种“苦荼”,并将其注释为“叶可炙作羹饮”。
从这几个字中可以得知,“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被当时的人们当成了蔬菜。“以茶当菜,煮作羹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当然笔者在查阅更早时期的历史发现,茶叶一开始并不是食物,人们也没有饮茶的习惯。茶叶在远古时期被人们当做祭品,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意识形态变化,才逐渐从祭品转变为可以调羹的蔬菜。然后在西汉时期茶叶才变成了一种饮品。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蜀地盛产茶叶,并曾将茶叶作为贡品进献于国君。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中国人饮茶之风始于西汉。饮茶风俗经过不断完善与创新,最终成为了风靡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要饮品之一。唐代时饮茶之风十分盛行,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还是普通百姓都饮茶解渴。虽然不同阶层的茶叶会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人们饮茶的热情却从未受此影响。
唐代著名的茶学家陆羽,因为一生嗜茶并精于茶道,所以创创作了世界第一部《茶经》。
从《茶经》诞生之日起,中国人饮茶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并且当茶文化与诗歌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变成了足以惊艳世俗的“茶诗”。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大约有500首“咏茶”的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一边品茗一边作诗。白居易诗歌中飘逸而出的茶香
在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心目中,唐宋时期的文学家基本上都以酒为伴。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又被称作“酒仙”,正所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金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饮酒之后的李白仙气十足文采斐然。
但唐朝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所以很多文人墨客也都有“品茗”的习俗。饮茶作为一种文人雅趣,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多有体现。并且茶文化也成为了文人群体的代名词。
因为文化饮茶之后就会用诗词作品,去不断描写饮茶的趣味和感觉。因此当茶文化与诗歌文化融为一体之后,唐诗宋词中就开始氤氲出茶香。这不仅是对茶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茶诗”文化渊源流传的重要契机。1.《何处堪避暑》中的闲居饮茶之乐
《何处堪避暑》一诗既表现了白居易的闲情逸致,同时也写出了他对饮茶品茗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歌一共有二十四句,但最能表现诗与茶融会贯通的就是前八句。则一处清凉的避暑之地,体验一会深居林间的惬意生活,这种感觉恐怕也只有白居易才能知道。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炎炎夏日什么地方才能避暑呢?山林之中背向太阳的小楼,才是最佳的避暑胜地。这里不仅空气新鲜而且还特别凉爽。简直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避暑之地。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哪里才能找到一个乘凉的地方呢?泛舟于小池之上当微风吹过之时,整个人都会变得特别凉快。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种感觉,在烈日当空之时坐着小船浮游于水面。不仅可以观赏湖光山色,也可以体验到夏日的清凉。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了诗人才感觉有点饿,于是才开始吃东西充饥。吃饱了之后就马上出去游玩。笔者认为这两就诗歌,其实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居生活。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游玩之后回到可以避暑的小楼中,累了就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觉。醒来饮一壶刚泡好的热茶,在茶香之中去品味茶水的味道。这种感觉就算给个神仙也不做。
2.《食后》饮茶清闲度日《食后》也是白居易闲居之时创作的一首唐诗。实际上这首诗的标题就已经点明了主题。所谓“食后”就是用餐完毕,每天都过着如此闲淡的生活。虽然看起来比较悠闲自在,实则是因为身无官职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苦闷。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刚吃完饭就感觉特别困然后就睡了一觉,睡醒了之后让仆人泡里两壶茶。这说明白居易此时特别悠闲,基本上每天的事情就是,睡觉、吃饭、饮茶、闲游。“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吃好睡饱喝完茶水之后,发现太阳已经快落山了。这种感觉基本上与现代很多人生活方式差不多。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喜欢游乐的人最怕时间不够用,而忧愁之人最担心的就是每天用度不够。“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忧愁的人,根本不用担心人生唱段。实际上想表达的就是诗人长期闲居于此,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无用之人。这两首诗歌通过对诗人闲居生活的描写,既表达出了悠闲自在的闲适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因为此时的白居易因受到贬谪而只能闲居。虽然每天吃穿不愁还有茶喝,但是却逐渐让他变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3.《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这首诗是白居易参加聚会时所作的“闲适诗”,作为一首咏茶名篇描写的是,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是的情景。“闲适诗”其实就是赋闲在家,可谓无官一身轻。所以此时白居易所作诗篇都比较明快。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突然听到境会茶山有一场宴会,在宴会开始之后身着珠翠的歌妓们,一边跳舞一边唱歌音乐声此起彼伏。置身于这种场景之中的诗人,此时的心情一定非常愉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面前的茶盘之中放置着湖州、常州出产的茶叶,不仅各有特色而且还界限分明。在灯火通明的房间中湖州人、常州人,在灯前一起品茗聊天好不乐哉。“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美貌少女们在唱歌跳舞,这种感觉就像各地的茶叶一样争奇斗艳。大家一起品尝这紫笋以及其他茶叶,无论是哪种茶叶都别具一格。仿佛都在暗自较劲想要争夺头筹。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诗人在房间的北窗之下暗自叹息,之所以会叹息是因为因病不能参加宴会。而这首诗个就是他想像中的宴会画面。而独居在家的白居易,只能在喝完药酒之后独自睡觉。
4.《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刻,这都与他曾经有过一段闲居生活息息相关。因为闲居所以每日除了,闲游就是吃饭、饮茶、就寝。而在闲居期间他不仅学会了烹茶的方法,而且也将诗歌与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很多经典“茶诗”。
《山泉煎茶有怀》就是这一时期,白居易创作的“茶诗”中的一首。此时的白居易似乎处在一种无所事事之状态。所以只有通过煮茶才能打发无聊的时光。他不仅自己煮茶有道,而且还希望通过诗歌将饮茶乐趣传递给茶友。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将茶壶中装满清凉的泉水,然后点火煮茶观察煎煮的茶叶细末。当袅袅水雾腾空而起并芳香四溢之时,诗人不仅有一种品茗的乐趣,而且还感觉学道了一门手艺。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茶水煮好之后倒入茶杯,这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对于喜欢煮茶又特别爱喝茶的人来说,没有来由的就想端起一杯茶水。在品茗的间隙突然想要把这种乐趣,传递给所有喜欢饮茶的茶友。
5.《琴茶》中的归隐情怀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辞官之后,从表面上来看仿佛有一种潇洒与旷达之感。但实质上却是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对仕途坎坷不顺的控诉。虽然在辞官之后他希望依然可以得到重用。但是这个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其实非常明了,白居易作为一个天性乐观之人,无法与官场中的腐败风气同流合污,所以他曾屡受排挤并被贬谪。这其实也写出他辞官归隐的原因。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白居易辞官退隐之后没有政务所累,所以生活上更加悠然自得。再加上年事已高已经没有办法,再去为仕途发展而读书了。而这种闲适的感觉反而让诗人觉得逍遥自在。“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辞官之后可以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每天只需要煮茶饮茶就可以安然度日。笔者认为这两句其实就是为了,表达诗人的一种平静的心态与怡然自得的惬意。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纵然诗人非常有才华而且也有治国的本领,但由于无法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所以只能沉浸于报国无门的痛苦之中。虽然诗人想要为国家出力,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结语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所以会不厌其烦的撰写“茶诗”。笔者认为既有作为一个文人的闲情逸致,同时也有对闲适生活的描写与歌颂。但是究其背后的原因却发现,这位垂垂老矣的政治家、大诗人是在以茶寄情。
中国我作为茶的国度以及诗歌海洋,当茶叶的馨香融入诗词中之后。不仅写出更多极具韵味的“茶诗”,而且也可以表达出诗人们以茶明志的淡漠心态。从“茶诗”出现到现在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了。
当唐朝大诗人们将自己的才华与茶文化融合之后,极具优美质感的“茶诗”就不断流淌于茶水之中。并流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唐朝的“茶诗”,不仅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而且也提升了唐诗的意境与高度。
因此笔者认为当二者有机融合之后,就对中国诗歌文化与茶文化,产生了及其浓厚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之人了解唐诗,以及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史料。同时也为茶文化的传承奠定了渊源流传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胡琳《论唐诗中的茶文化内涵》
王娟《浅谈唐诗宋词中的茶文化》
于欣力《中国茶诗研究》
韩世华《论茶诗的渊源与发展》
转载 静静说科普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