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拥有纯净的童心——“朴素派”绘画

6 已有 6182 次阅读   2015-09-07 11:28   标签基督时代  艺术学院  艺术家  南京  绘画 
        拥有纯净的童心——“朴素派”绘画
                           作者:南京艺术学院倪蓓蓓

1913年,法国作家夏尔·佩吉说,“世界自耶酥基督时代以来的变化还不及过去三十年的变化大。”[3]他所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所有领域产生的巨大变革:它的观念、它的历史感、它的信仰、以及它的艺术。在此背景之下,绘画也因此由单一发展而转向多元化发展,艺术家开始找寻“新的绘画语言”,于是涌现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具有“童趣”特点的"朴素派"。

                                   1、“朴素派”的诞生

    W·伍德(WihelmUhde),德国诗人、艺术评论家、绘画收藏家。W.伍德网罗了一批“非专业画家”,包括小公务员亨利·卢梭(HenriRousseau,1844-1910)、邮局职员L·维万(LovisVivin)、清洁女工L·塞拉菲娜(SeraphineLouis)、马戏团大力士C·邦布瓦(CamillePoombis)和园丁A·包切特(AndreBauchant)等。这些男男女女在周末或是空闲时光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生活经历,画面朴素而幽默。
    1928年,W·伍德在巴黎举办了一个名叫《拥有纯净的心的画家》的画展,随后又进行了世界巡回展。随着世界巡回展览的成功,这种风格被逐渐认可,被冠予“Naiveart”,即“朴素派”或“稚拙派”,并列于现代艺术的各类流派之中。
    “朴素派”是对自学者艺术作品的综合称呼,主要是指绘画作品中带有简单的、未经修饰和充满想象的特点。绘画内容表达的是作者个人的愿望和想象,表现的往往是内心向往的纯净世界。
    在中文字典里,很难用一个贴切的词汇来解说“Naiveart”。有人称其为“朴素派”或“稚拙派”,也有人将其翻译成“原始派”,还有的干脆称之为“业余画家”或“非职业画家”。
    “朴素派”艺术家们几乎都没受到过学院的正规教育。最初许多人努力让自己的技法接近所谓的“正确”方法,他们画的很仔细,喜欢用小笔从局部开始做画,常常色彩未经调和,用笔也不够流畅,这一点上是有悖于传统的学院教育的。但是逐渐地这些方式经过不断的演变进化,最后成了“原始派”艺术家的特征。当然,最重要的特点还是来自于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境界:这些作品充满纯净、自然和单纯的趣味,仿佛用孩童的目光深入观者内心。
     是一幅充满童真趣味的“朴素派”作品从这幅作品中可以发现画家在画面内物体及人物位置的安排上以及比例上做了很大的文章。他把画面中间的女孩子缩小,相比较而言,一切房屋内的物体都被衬托的很大:“过大的桌子,怎么也够不找中间的饼干罐;过高的椅子,要父母抱着才能坐上去;太重的门,自己怎么也推不动,……”也许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认为自己的房间很大吧!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的渴望。在这种想象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儿童有别于成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童心未泯”不仅是说艺术家拥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简单和无邪,对艺术家而言,其涵盖的意思可能十分广泛,儿童有别于成年人的心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成年之后,多数人逐渐淡忘了儿童时对世界的想象,成年人认识世界更加全面客观,也更加理性。在“朴素派”画家的内心世界中却大部分的保留了对童年的记忆,且将其放大,并夸张地进行表现,使童趣。在成年人眼中的幼稚童年,每一处细微的成长细节,气味、颜色等,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然而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经过儿童成长阶段,这类作品可以或多或少的打开成年人的“记忆门”,这也许就是“稚拙”作品可以打动成年观者并且取得共鸣的地方。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