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弘扬主旋律再铸丹青魂

3 已有 2608 次阅读   2018-04-26 12:22

                              弘扬主旋律再铸丹青魂

                                             作者:萧玉田

  文章提示:作者提出“国运昌而工笔兴”的观点,对当今工笔画艺术发展态势进行梳理。认为工笔画顺应历史发展态势,弘扬主旋律,重回中国画坛主流地位。并对中国工笔画学会在复兴中国工笔画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笔画在历届全国美术大展中的表现越来越抢眼,特别是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入选的中国画作品工笔画占了较大的比重,在获奖作品中又以压倒优势远远超过写意画。美术界因之出现了“叫好”和“诘难”两种相反的声音。

  艺术评论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对同一种艺术现象、同一个艺术活动、同一件艺术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很正常。我对十一届全国美展后美术界特别是中国画界出现的不同声音进行了一些梳理,其中不乏偏颇的声音,但客观中肯的意见是主流。总的来看,叫好、肯定的声音要多于诘难、否定的声音。我也注意到,有人断定工笔画已经重回中国画坛主流地位。我赞同这个观点。国运昌而工笔兴,这是已被历史证明的规律!当今盛世,中国工笔画再现汉唐雄风,重回绘画主流地位,这是意料中的事,是大好事!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印证,中国工笔画自楚汉至唐宋,一直都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唐代更是它的历史高峰,名家辈出,佳作如云,创造了中国画的历史辉煌。工笔画的唐代辉煌如果说还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宋代的工笔花鸟和工笔山水则异军突起,续写了中国工笔画的辉煌。但自元朝以后,文人写意逐渐取代工笔成为主流,工笔画逐渐式微,跌入低谷。从汉唐到明清,工笔画的发展轨迹与国运的起伏上下、由盛而衰正相吻合,即使在写意画勃兴的清代,当康乾盛世时,工笔画也出现了蓬勃向上的态势。清亡以后,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取得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的今天,随着国家由乱到治再到鼎盛,工笔画也经过了走出低谷、走向复兴、再铸辉煌的历程。

  回到历届全国美展工笔画表现越来越抢眼、越来越辉煌的话题,尽管当下艺术表现呈现多种形态共存的多元化格局,但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我国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的文化活动,属于政府倡导的主流文化形态之一,这就必然呼唤、提倡弘扬昂然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品。正因为此,具有壮阔豪放、雄强磅礴的大美精神与盛世情怀的工笔画取代逸笔草草、逐丑求怪的写意画回归画坛主流也就必然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说国家强盛工笔画就会繁荣呢?

  道理很简单:一是时代需要。国家迅猛发展,需要朝气蓬勃、奋跃雄强,具有大视野、大格调、大美精神的艺术作品支撑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弘扬壮阔豪放、雄强磅礴的盛世情怀,使国家更加繁荣,更加强盛!二是工笔画正是符合如上条件的艺术门类,金碧辉煌,富丽恢弘的工笔画适宜展现盛世气象,顺应了时势的需要。

  中国绘画在汉代进入成熟期,魏晋时出现大飞跃,到唐代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两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段,中国绘画是当时称之为“丹青”的工笔画的一统天下。在儒家“止于至善”、“苟有”、“苟完”、“苟美”、“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浸润下,中国工笔画至汉唐时有了美的自觉,坚持追求真、善、美,形成了由中致和,柔外而内刚的艺术风格。入世的、致用的中国工笔画被赋予“明劝戒,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等源于现实需要的功利目的,服务于统治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济世务实的主张。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蹟。”明确提出用丹青表彰功勋的要求,利用绘画反映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出现了许多反应和歌颂政治统一和国家强盛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汉唐的国势强盛,社会洋溢着一种进取、开放、昂扬的精神。绘画作品也表现出雄强恢弘、大气磅礴的气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存世的西汉壁画和出土的汉墓帛画如《宴饮图》、《引魂升天图》、《车马仪仗图》等得到印证。传世的《古帝王图卷》、《步辇图》、《蛮夷执贡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凌烟阁功臣像》也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唐代吴道子被称为“百代画圣”,后人评他作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那是何等的豪放雄健!汉唐雄风本应是中国艺术最应坚持、最应弘扬的审美取向,成为支撑民族精神强大的因素。可惜宋元之后,偏爱“萧疏简逸”、“闲和严静”,以米芾、苏东坡、晁朴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夫排斥阳刚豪气,推重阴柔平和,加上这些人都在朝为官,身份显赫,拥有话语权,在他们的倡导下,取阴柔轻缓之势,泠泠不食人间烟火萧然出世的文人画自宋肇端至元以降渐成气候,以柔弱为美的审美倾向占了上风,世人的豪气、壮气在柔弱风的熏染下消弭殆尽,导致世风柔弱,国势衰颓。从北宋的靖康之耻到晚清的赔款、割地、任人宰割、积贫积弱,与文化导向的阴盛阳衰而导致的民族精神的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的干系不言自明。工笔画的走弱与国势的走弱是同步的。当然工笔画的走弱不是一直向下,也有起伏。如前所说:工笔画在康乾盛世时也成上扬态势,休说宫廷画家们画了大量诸如《南巡图》、《万寿图》、《雍正平淮战图》、《呼尔满大捷图》、《避暑山庄图》、《万树园赐宴图》、《乾隆南巡盛典图》、《宣宗秋澄揽辔图》等煌煌巨制,就连以笔墨苍郁恣肆被写意画家奉为圭臬的明朝王室后裔、曾对清人入主中原耿耿于怀的石涛和尚,也画了为康熙皇帝歌功颂德的精工细作的《海晏河清图》。需要强调的是,一些工笔画作品存在的软甜柔靡的毛病,并因之饱受诟病,这些毛病的产生,正是工笔画被柔弱温润、细秀小巧的审美倾向挟持失去工笔画本来具有的恢宏壮丽,雄浑大气的特点而走向沉沦的结果。

  建国之后,百业复兴,国家渐渐强盛,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画家的眼界和胸襟都大为开阔,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国工笔画出现了复苏的苗头,《中国人民大团结》(叶浅予)、《北平解放》(叶浅予、《兵车行》(徐燕荪)、《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潘絜兹)、《赤眉军无盐大捷》(刘凌沧)、《农民和拖拉机手》(李琦)、《东风吹遍百花开》(北京画院花鸟组)、《仓庚燿羽玉树临风》(于非闇)、《鸣喜图》(陈之佛)、《松龄鹤寿图》(陈之佛)、《春临东海》(顾生岳)、《为祖国寻找资源》(刘子久)、《移山填谷》(李硕卿)、《漓江春色》(祝大年)、《西厢记》(王叔晖)、《孙悟空大闹天宫》(刘继卣)、《英姿万古》(田世光)、《欧阳海》(陈白一)、《同欢共乐》(刘文西)、《郑成功收复台湾》(许勇)、《在阳光下》(周仓穀)、《稻香时节》(杨德衡)、《山村医生》(王玉珏)、……一批工笔画力作横空出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使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强国,繁荣盛世,工笔画也随之日益繁荣。工笔画家以沉静的心态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创作,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敦煌组画》(潘絜兹)、《鉴真东渡》(潘絜兹)、《张骞回京》(林凡)、《微雨引飞泉》(林凡)、《光辉的一生-宋庆龄》(蒋采苹)、《盛装苗女》(蒋采苹)、《古器新春图》(郑乃珖)、《荷塘清趣》(俞致贞刘力上)、《马背上的民族》(刘大为)、《晚风》(刘大为)、《决战之前》(徐启雄)、《山长绿水长流》(徐启雄)、《莲花赋》(喻继高)、《千秋赋》(叶毓中)、《踏歌图》(朱理存)、《生命之歌》(朱理存)、《金牡丹》(李魁正)、《清气》(李魁正)、《蓝色早晨》(胡勃)、《湘溪》(胡勃)、《屈赋词意》(冯远)、《秦嬴政称帝庆典图》(冯远)、《格萨尔王》(尼玛泽仁)、《天界》(尼玛泽仁)、《十九秋》(何家英)、《魂系马嵬》(何家英高云)、《苏醒》(宋雨桂冯大中)、《早春》(冯大中)、《高山景行》(冯大中)、《海上丝路》(王天胜)、《金芭蕉》(王天胜)、《大唐伎乐图》(谢振瓯)、《空海入唐漂着图》(谢振瓯)、《新中国成立》(唐勇力)、《大唐遗韵图》(唐勇力)、《血与火-白求恩在前线》(冯长江)、《九歌》(李少文)、《岭南三月》(周彦生)、《正月》(王美芳赵国经)、《满树繁华》(刘泉义)、《吴越环秀图》(祁恩进)、《山菊》(李乃蔚)、《鹅鹅鹅》(马书林)、《丝路风情》(彭蠡石景昭刘永杰等)、《丽水》(李爱国)、《蒙古骑士》(李爱国)、《河源嫁女》(孙本长)、《天天向上》(孙玉敏)、《静观八方》(卢禹舜)、《溪塘过雪》(贾广健)、《叶落归根》(金鸿钧)、《西去列车》(陈光健)、《中国一路平安》(毕建勋)、《以身许国》(毕建勋)、《改革之年》(毕建勋)、《九九春运图》(于友善)、《云飘塞北》(张鸿飞)、《水木年华》(王冠军)、《生死印》(张国琳、王仁华、桑建国、谢宗君等)、《吉祥草原》(白桦)、《雾里梦花》(石君)、《大岳岚光》(王裕国)、《回信》(孙震生)等,这些数不胜数的煌煌巨制,以现代思维、现代理念重新界定了工笔画,工笔画的概念更加宽泛,工笔画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无论在取材、情思、构想、图式、造型水墨色彩肌理等技法表现各方面都超越了前贤,主题积极向上,制作精益求精,尺幅长轴大幛,弘扬真善美,极具视觉冲击力,在当代工笔画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一串串显赫夺目的印迹。可以毫不含糊的说,工笔画顺应时势,讴歌盛世辉煌,辉煌盛世也成就了工笔画的辉煌。或许正因为此,评论界才出现了工笔画成为画坛主流的观点。

  也有人不赞成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所以,写意画理所当然的应占据中国画坛的主流地位,而工笔画打破写意画的一统天下回归中国画主流地位占尽画坛风情,则会使中国画失去精彩。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本身并没错,但必须强调“写意精神”和“写意画”画不是一个概念。

  “写意精神”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是包括中国画在内的所有中国民族艺术的美学准则,是中国艺术睥睨以西方艺术为代表的外国艺术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艺术基因。就绘画而言,中国绘画完全不同于西方建立在解剖、透视、色彩等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写实绘画,而是遵循心灵契合畅神表现的原则,注重画家本人性灵的抒发和情感的宣泄、注重意象追求,表现主观化的客观与存在,是以意造境,强调“写心”、“达意”的绘画,同时通过超越画面视觉形象本身的“象外之意”给受众以丰富的联想拓展其精神内涵。

  通常所说的“写意画”和“工笔画”则是体现“写意精神”的中国绘画的两种表现形态:一个是源自“聊写胸中之逸气”的放笔直取,纵横挥洒,遗形写神,不计工拙,追求笔情墨韵爰笔立得的艺术效果;一个是源自平心静气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精细不苟,笔不妄下,通过勾勒、渲染等多道程序,审物入微的对物象予以尽善尽美、神形俱见的表现。但二者殊途同归,最终都要达到“写意”。

  中国绘画高扬“写意精神”的传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写意画”从孕育、雏形到成熟到当今只有区区七百年,也就是说,“写意精神”在还是工笔画的一统天下时就已经是中国绘画的内核了。见之于史籍的最能体现“写意精神”的绘画理论均是工笔画家或工笔时代的理论家提出和总结的,如南北朝时顾恺之以“迁想妙得”为标志的“传神论”,谢赫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六法论”,宗炳以“应目会心”、“神超理得”、“澄怀味象”、“含道暎物”为观照的“畅神说”以及唐代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论述。这些画论条理出的美学观念不仅影响了与之同时代的工笔画的形态,导引着以后工笔画发展的轨迹,千百年后写意画也在这种美学观念的孕育下脱胎而出。所以我说写意精神是“写意画”和“工笔画”共同恪守的美学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意画”和“工笔画”同根同源,是同一血统、同胞兄弟的关系。“写意”和“工笔”是分不开的。

  工笔与写意,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所以工与写的交融、互补是必要的。

  许多大画家如张大千叶浅予等既是杰出的写意巨匠,又是了不起的工笔画大师。近年来,许多有建树的工笔画家兼画写意,比如林凡刘大为冯远朱理存李魁正、胡勃、何家英冯大中、李爱国等,在他们的笔下,工笔画“工”,但不见堆砌,不见雕琢,能以活泼率真的笔法,做自由自在的主观表现,在缜密,华滋中体现出洗练与精约。写意画“放”,但“放在精微”,意存恭谨,笔不妄下。做到“笔不工而意工”,不见恣肆,不见荒率。他们将工笔的塑造力和写意的抒情性相融合,都在经意之极的基础上画出了“若不经意”的效果,在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态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与探索。

  眼下工笔画势头强劲,成就卓著,有些写意画家和偏爱水墨写意一路的理论家心里不平衡了,其实大可不必。我不否认,工笔画已回归画坛主流,但不赞成工笔和写意非要争个你高我低,不赞成两种表现形态中的哪一个独霸主流地位,二者的发展轨迹或互有起伏,通过良性竞争,我更希望工笔、写意都在主流的高点上并驾齐驱,共同向更高点冲锋,让中国画成为世界美术的最高峰!只要写意画家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摈弃以丑为美、藏拙欺人、信笔涂鸦的戾气、习气,不再沉迷于小情趣、小韵味,而象工笔画家那样以沉静的心态,付出“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坚持大视野、大思维、大格调、大气象,弘扬壮阔豪放、雄强磅礴的盛世情怀、大美精神,加以理论家们不存偏见的正确引导,写意画走出当下的窘境,再度勃兴将指日可待。

  “写”的传统不会失传,“写意”精神也永远是中国画的精髓。

  工笔画界要以包容性的精神对待写意画家和一些理论家对当代工笔的批评,甚至是责之过苛的意见,认真检讨辉煌表象下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格调趋俗”、“沉湎肌理”、“一味求大”等问题,要正视并探讨研究防治的办法,不能讳疾忌医。

  工笔画重现辉煌已被广泛认可,在这个漫长的的历程中,中国工笔画学会发挥重要作用。从元朝以后到改革开放前,工笔画被冷落了七百年。工笔画事业尽管还在发展,却步履蹒跚,陷于低谷,难以为继。改革开放给工笔画的复兴带来了非常好的社会外部条件和新的契机,工笔画的创作者们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老画家们把握住有利的历史时机,审时度势,举起振兴工笔画的大旗,倡议发起成立中国工笔画学会。

  1987年,在迟浩田将军的支持下,我的老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工笔画大师潘絜兹先生与林凡先生、蒋采苹先生、陈白一先生、徐启雄先生、刘文西先生、喻继高先生、刘大为先生等倡议发起,召集百余名驰誉全国的工笔画家、在烟台筹备成立了全国性艺术社团组织——中国工笔画学会。会议推举潘絜兹先生为首任会长,林凡先生、蒋采苹先生任常务副会长。创会会员及以后陆续发展入会的整体素质很高,如尼玛泽仁何家英王玉珏朱理存王天胜、胡勃、李魁正谢振瓯冯大中唐勇力牛克诚、李爱国、于文江、周荣生吴团良、姚思敏、刘临、刘金贵等均为我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拔尖的工笔画家。在潘絜兹、林凡蒋采苹等学会领导的率领下,中国工笔画学会扛起了复兴中国工笔画的大旗,大家戮力同心、团结一致,为中国工笔画走出低谷、走向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繁荣工笔画创作,加强理论研究,培养工笔画人才,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工笔画学会在全国数万名工笔画家支持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和多次专题画展,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与专业出版机构合作编辑、出版了几十种大型工笔画画集和专著,发表了几百万字的有关工笔画的论文,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弘扬主旋律的优秀的工笔画精品力作。使中国工笔画走出了低谷,赢得了如今工笔画在美术领域这样一个辉煌的地位。

  在以现任会长林凡先生为班首的学会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我们将继续举办各类工笔画大展,加强学术研究,加强工笔画的宣传评论和舆论报道,培养工笔画新人,壮大工笔画创作队伍,培育发展工笔画市场,促进工笔画事业良性、健康、持续发展。当代中国工笔画的振兴还任重道远,完成潘絜兹等老一辈的夙愿还需要全国工笔画家的共同努力。老一辈画家们在艺术探求上永不止步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我希望工笔画界不要停留在仅仅只有一批著名画家的层面上,而是要出一批公认的巨匠、大师。我们也不能为中国工笔画重归中国绘画的主流地位而沾沾自喜,而应为中国工笔画攀上世界艺术的巅峰继续发奋努力。为了这个目标,中国工笔画学会领导、成员都要学习老先生们的奉献精神,一切为了振兴工笔画的大业,一切服从振兴工笔画的大局,使中国工笔画成为当代中国画坛最具超越意识、最具变革精神、最具探索锐力的绘画门类,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抵御西方反华文化和国内外腐朽文化、庸俗文化的侵袭,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010年7月10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