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天地无言 心灵有感——我的艺术探索之路

1 已有 3539 次阅读   2018-10-15 10:02

天地无言 心灵有感——我的艺术探索之路

2017-11-28 17:16:0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蒋志鑫

 

  我生长在平凉崆峒山下,泾河缠绕着崆峒峡从眼前奔流而过。俗话说“靠山吃山”。我从小不光是学习文化,苦练书法,还学会了砍柴、采药、编筐打笼和庄稼汉的本领,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大学毕业,我立志要表现这块土地。我去过无数名山大川,也曾为这些山川激动不已。我阅读过历代画家笔下的山水,由衷地钦敬他们。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菇、箕首、大蒙之游焉”。我是崆峒山的儿子。作为一名现代艺术家,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表现自己熟悉的有感情的地域,是我的使命与追求。我首先从画崆峒山起步,起初采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点线技法,把崆峒山观察表现得烂熟于心,又把描绘西部山水风貌、表现高原雪域神韵作为我的创作目标。石涛《画谱》“无法而法、乃为之法”成为我终生艺术创作的法宝。

 

 纵观中国画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地认识与表现,传承与创造,超越与发展的历史。笔墨的评判也有它自身的客观标准。有作为的艺术家对于自己的笔墨,应该建立起自信心与使命感,用笔去表现自然界生动活泼的形象,用水墨去体现自己天资学养的功力,开辟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而不是从外表上去模仿古人所创造的笔墨样式。古人的笔墨,是古人在不同时代对自然界的认识与表现,对后人来说也将成为传统,关键是看笔墨在作品中的自身价值。笔墨从来就没有底线,自然山川才是笔墨的真传。笔墨对画家来说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对历史来说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虽然它并不等于零,但对于它的探索创新而言,又何尝不是从零做起。古人说“澄怀观象”,“悟对通神”。每当我面对自然,以虚静的胸怀领悟自然的无限,创作时超越客观自然的外在形式,深层挖掘创作对象的内在真谛时,我自觉捕获到了东方的艺术精神,以艺映道,道法自然。无论用线、用皴、积墨、泼墨,都只是表达思想与见解的手段。

 

 我作画时心无杂念,无论是兴之所至,或解衣磐礡,或放浪形骸,都能使自己的情绪和激情酝酿到极致。从无形到有形,从具象到意象。人的精气神与自然境界融汇贯通后而产生微妙的精神状态,以至不能自我,心手两忘,物我相融。作画的过程也是身心接受洗礼的过程,外师造化,心随神驰,直抒胸臆,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以真激情、真生命与真冲动挥毫,施水溅墨、笔走龙蛇,不择手段,表现西域的纯洁与神奇,其目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笔墨和水墨的特点与妙不可言的境界。我希望把这种体悟,通过我的画传达给人们。驻足画前,能忘却尘世的喧嚣与浮躁,陶然于画中的意境,放飞心灵,拥抱自然,使心灵深处得到一刻宁静的栖息。

 

 我从艺数十载,在七十岁到来之前,为回馈生我养我的故土,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多年来用心血凝聚的36幅书画作品捐献给平凉市博物馆,也就是捐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子孙后代,这是我一个游子的情怀。

2017年10月7日于平凉蒋志鑫艺术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