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过后,转眼就到了元宵节了。再看看日历,今天是 3 月 5 日。 3 月,是个多节的月份。在我的印象里,有妇女节、植树节、消费节,还有学雷锋活动等。这些节日都值得关注,节聚 3 月,也在情理之中。 3 月,春寒乍暖,万物复苏,窝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自然也焕发了青春,身体和心情都萌发走出去的冲动。于729 次阅读| 没有评论
-
清晨,泡上一杯清茶,打开一曲轻柔的萨克斯音乐,精心挑选一本喜爱的字帖,将洁白的宣纸轻轻展开,然后,将带有清香的墨汁倒入砚台之中,拿起毛笔,浸入墨中,在墨池中重按轻转,让四周的毫毛吃足润饱,再轻轻提起,在砚台的边沿上抹去余墨,随着音乐的起伏,将毛笔轻触在宣纸上…… 每到这个时候,外界的一切与我
-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最大的鬼节,祭祖的节日。 长期漂泊他乡的缘故,对农历的讲究很少,除中秋、春节这样即使不关心也会在大家嘴里知道的重大节日之外,像七月十五这样的节日以前很少关注。除非有时夜路,突然发现道路两边燃起了星星点点的香火,驻地的老百姓晚上焚香祭祖,才会关心一下这是什么节日。
-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最近读贾岛的《题诗后》,颇为感动,也深有感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闭目深思,感觉鼻翼酸酸的。“两句三年得”,看似有些夸张,但对于一个精于写诗的人来说,却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据考证,这经历了三年才得到的
-
在书画家园遛达的时候,正在欣赏一种叫“埙”的乐器吹奏的音乐。那乐声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有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埙是我国远古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呈圆形或 椭圆形 ,有六孔。亦称“陶埙”,被称作“人类乐器的始姐”。 小时候在农村,有一种匠
-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是个很惬意的事儿。呷一口茶、燃一支烟,放一首缓慢的乐曲,悠然自得地敲打几声键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不用笔、亦不用纸,只要打开电脑,劈劈啪啪,把作者脑子里的所思所想输入到电脑上,这活儿也就算完了。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在我看来,写作这活并不比农民种地省劲,也需要汗水
-
看到“书屋”二字,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一个环境雅致、古香古色、书香四溢的书斋。厅前未必有绿树掩隐、曲水流长、花团簇拥,但一定有瘦竹点缀、亭榭相立,最为关键的是书屋的门眉,一定有一块大大的匾额——“ XX 书屋”。 然而,将军花园里的校尉书屋,就是该小区 X 号楼 X 单元 X 楼 X 户里的一个
-
寒食节读《寒食帖》 明天是清明,今天是寒食节。孩子下班后问妈妈:“寒食节,吃什么。”妈妈回答,寒食节与吃什么有什么关系?正在阳台上刻石头的我听到这番对话,哭笑不得。寒食节,这么肃穆的一个节日,一个竟然以为要和其它节日一样,改善伙食,一个则认为寒食节与吃什么没关系,就是清明前的一个过渡
-
尽管父母已经离世多年,心中的家离我越来越远,思乡的情节却始终不肯离去。尤其是在煽情的春节,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煽动着“回家”情绪的时候。愈近年关,心愈漂泊,而每当思乡的情绪难以释怀,又想到没有了父母的故乡已经不再是故乡,心便愈加漂泊,泪水便会不由自主地涌进眼眶。 父母在世时,身在异乡,自己就像是
-
新闻行业有记者,文学领域有作者,大多数人称呼自己为工作者、劳动者,而在书画这一行当,却从来只有“家”没有“者”。作为干过记者、当过作者,时时把自己当做普通劳动者的我,突然闯入书法这一队伍,虽然也有了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但还是不认为自己已经成了“家”,还是应该混在“者”的行列。琢磨来琢磨去,最终给自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