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追梦黄土魂---记画家蒋志鑫的西部艺术情结

5 已有 1768 次阅读   2018-05-30 22:21
              追梦黄土魂---记画家蒋志鑫的西部艺术情结
                                       作者:郑理

  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太多事物,往往由于一位开创先河人物深沉而浓厚的感情所在,由于独具慧眼人的独特思维与领悟,由于经年累月的求索与付出,被赋予与众不同的特定内涵,呼唤并影响众人产生对之的重新认识。祖国大西北那片神奇、广袤而多情的土地,到了大写意山水画家蒋志鑫笔下,更是无限放大着它苍凉背后的热烈、浓郁笼罩下的博大,淳朴之余的情趣。他的作品常让我们不自觉忽略传统笔墨,而又不得不承认笔墨力量的无处不在,无处不新,无处不隐蕴至情,无处不有浓的激情、大的气势:广阔无边的天空与山峦延展,一轮红日下黄土地生机般涌动,天籁样强音号子消失又响起,牦牛、羊群、西北汉子连同落日下的影子,随岁月流逝、经时代洗礼又生命力如此旺盛,一代代绵延不息。蒋志鑫的画里,我们更多解读到的恰如他在自己一篇文章中所言:“西部是千山之父万水之母。那里有浑厚的黄土高原、浩瀚的戈壁、纯净的雪域,那里有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的源头,那里有勇往直前的牦牛、倔强无比的胡杨树。”蒋志鑫——这位甘肃平凉走出来的山水画家,这位追梦黄土魂几十年如一日、对家乡始终怀有炽热感情的西北汉子,常
做如是感慨:“祖国的大西北不仅赋予我生命,更赋予我用绘画艺术表现黄土魂的激情!”


  一
  敦煌奇遇
  要从1991年9月说起,蒋志鑫应邀在甘肃敦煌举办的一次画展,当时吸引了许多中国人,连同一些前来敦煌旅游的外国人。一幅幅清闲的绘画,深深吸引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外国老人的眼球。他看得特别认真。看完后,他抬起头来,问身边的翻译:“哪位是作者先生,请您转告,我想见见他。”通过翻译,一位中年人非常有礼貌地走过来,说:“先生,我就是作者蒋志鑫。”蒋志鑫冷不妨,这位老人一下子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了他。在众人面前,让志鑫难免有点脸红。然后,老人通过翻译,非常高兴地说:“我在中国看过不少画展,没有一次画展能像你的画这样吸引我,能让我如此激动不已。今天是我第二次前来观看了,还想再看几遍……”
  这位迷上志鑫山水画的外国老人,提出来要买一张画,说:“不知先生同意否?”蒋志鑫被这位老人感动了,他请翻译告诉他:“知音难觅。我乐意送一张。” 
  这位外国老人高兴地再次热烈拥抱了他,并恭恭敬敬地送上他的名片。遗憾的是,上边印的全是外文,他不认识。
  陪同这位外宾的我国文化部欧洲司的女翻译,告诉蒋志鑫,他是法国著名人士奥加德,对中国很友好。是什么著名人士?蒋也不便多问。就在这年冬天,他收到了来自法国的信件,打开一瞧,里面有一张照片,正是他送给奥加德并已经配上精美画框的画。蒋不懂法文,他找朋友翻译信的时候,朋友告诉他,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物,是参议院议员、新闻部前部长、法国国际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信中告诉蒋志鑫,他已经把大作送到巴黎秋季沙龙展。奥加德又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他的绘画,并欢迎他到法国举办画展。
  蒋志鑫的敦煌奇遇,更加坚定了他追梦黄土魂的信心。
  而后,从1991年到1995年,奥加德先生同蒋志鑫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先后以国际美术家协会的名义给蒋志鑫发过十一件邀请信,但他一直没有答复。这是因为他一经毒蛇咬十年怕草绳……


  二
  蒋志鑫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989年3月,志鑫画展在韩国美术馆举办。他怎么也没料到,画展闭幕,114件绘画被一位美籍韩国人骗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回21件小画。为此,气得他害了一场大病。吃一崭长一智, 他对在国外搞画展谨慎了。
  被骗的93件字画,是志鑫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其中还包括展览过的一些精品)以来,全部心血的结晶。
  1987年,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从创作的全部作品中拿出8幅字,60幅画,送到了中国美术馆。
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是众多画家的心愿。每年都有大量的书画作品,从全国各地送往中国美术馆申请展出。当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大师刘开渠等艺术委员会的委员们,一一看过志鑫送展的作品,留下了有特色、有个性,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1986年12月24日,志鑫接到了中国美术馆的通知,馆艺术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他的送展作品。这一消息令他兴奋不已。是啊,一个远在甘肃平凉地区的穷画家,能把自己的作品拿到中国美术馆展览,这在甘肃美术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啊!
  《黄土魂——蒋志鑫画展》订于一九八七年元月十三日开幕。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天一开馆,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尹瘦石来了。他看完画展,给我写来一封信,希望能为这位令人耳目一新的追梦黄土魂画家撰写文章,向读者介绍。我因此撰写了报告文学《众月捧星记》,报道当时展览盛况,介绍这位追梦黄土魂的画家。著名画家周思聪杨延文张仁芝贾浩义来了,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马克来了。邵大箴边看边说:“蒋先生把新观念、新知识融合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去了。”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贾又福老师带着一批外国留学生来了。这么多的名人,这么多的赞美,这么热闹的场面,令他激动万分。展览结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荣宝斋购买,名家推荐、媒体介绍,一时间,蒋志鑫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广播里、电视的屏幕上、报纸的版面上。这位浑身散发着西部浓郁黄土气息的画家,在首都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成功。志鑫的第一个西部追梦黄土魂的画展变成了现实。


  三
  伯乐引路,众月捧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志鑫从小就是个知道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孩子,到了大学更是如此:每天早晨5点起床,开始紧张学习的一天。他白天读书学画,晚上临帖。他用“双钩”写完书圣于右任的草书和张猛龙、黄庭坚、颜真卿等名家书法代表作品。
  大学毕业,蒋志鑫回到了平凉,分配在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梦追西部高原黄土魂的蒋志鑫,除了做群众美术工作,自己总想挤时间画画。可是群艺馆条件不允许,没有他作画的地方。把画画视同生命的蒋志鑫,眉头一皱,办法来了。他和大哥一同进山找材料,因陋就简,自己动手,用土坯和柴草,搭建了一间小屋。他的画室就这样诞生了。志鑫除了做群众艺术工作,剩余的时间,就是在他的画室里写字、作画。他就在这间茅屋里,二年多的时间里,临摹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绘画名作。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无不感慨地说:“这间小屋,是我艺术生涯中不可忘怀的摇篮。”
  一个名家的成才,往往需要权威的发现和提携。在关键时刻,伯乐引路,众月捧星,为蒋志鑫成名创造了机会,开辟了道路。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北京画院著名画家王文芳老师。1982年,王老师应邀来平凉办美术创作学习班,这样的好事,自然少不了蒋志鑫。在学习班上,求知若渴的志鑫看到老师边讲边做示范,边看边琢磨,思维豁然亮了起来。休息时,志鑫拿出一卷写生稿,请王老师指教。王老师打开一看,很是吃惊地说:“画了这么多写生稿啊!”一张张细细看过后,说:“你现在不是技法问题,是眼力问题。”
  “眼力问题。”志鑫记住了。他要向王老师学习,解决眼力才是。
  王老师需要一位陪同人员,馆长觉得志鑫最合适。便把他派去担任这个角色。不用问,志鑫正求之不得呢!
  王老师曾多次到大西北写生,他笔下的祁连山、关山、崆峒山,受到许多美术爱好者的追捧。他同志鑫一起进山写生,看上去活像个当地人。志鑫跟着老师,爬山越岭,早出晚归,一个月下来,俩人混得特别投缘。志鑫说,这一个月,又听又看又画,比上几年大学还管用。王老师该回北京了,他感到志鑫是个艺术人材,很有潜力,应该好好培养。他考虑以后,临走时,郑重地向群艺馆的馆长提出来,最好能把志鑫送到北京进修。开始,馆长不同意,后来总算同意了,但是有一条:“只发工资,不报销其他一切费用。”志鑫高兴地对老师说:“别说发我工资了,就是不发工资,我也高兴。”王老师送给他50元钱,说:“这是你去北京的路费。”又说:“到北京后,可以同我住在一起,这样可以省些钱。”


  这时,蒋志鑫的每月39块5毛钱的工资,给农村的母亲10元,其余的贴补家用,还要购买作画的笔墨和纸张。为了能去北京学习,他四处借钱没借到,没法子,不得不把天天骑着上下班的自行车,推到市场上卖了80元。踏上北京求学的路。从平凉乘汽车到宝鸡站,在车站给老师发了一份电报,告诉从宝鸡到北京的车次和到站时间。没想到,为了省钱,这慢车一晚点就是好几个小时,志鑫一路站到北京已是深夜临近1点。北京的3月,北风凛冽,寒气袭人,王老师在车站已苦等数小时。当时早就没公交车了,出租车也没有。他跟着老师,步行走到北京画院时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
  王老师把志鑫带到家里,见他又渴又饿,就忙着做虾仁挂面。也许是志鑫太饿了,从来就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挂面。
  志鑫本以为,王老师已经是位名画家,住的房子一定是很高级的,可是,眼前的事实恰恰相反,是个很小的独居室,卧室不过8 平米,只有一张窄窄的单人床。他问老师:“咱俩怎么睡?”老师说:“别着急,我有办法。”说着,他用四把椅子对在一起,便拼成了一张单人床。他把被褥往上一铺,就躺下睡了。志鑫急了,他是老师,还年长10多岁,这怎么能成呢!他就用力拉他起来。可怎么也不动,再拉他,他急了:“不睡就出去!”没想到,他这头“蛮牛”就已经够倔犟了,可他这个山东人老师,比他更倔犟。
  志鑫尽管特别困,躺在床上看着老师,感动得他流泪了。
  志鑫的进修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天一大早,王老师把志鑫带来的一大捆速写稿,一张张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安排他到画室画画。他的画室曾经是齐白石作画的地方,现在有四个人在里面画画。王老师把桌子和画板让给志鑫,自己便回到拥挤的家里画画。志鑫不去,但老师执意要这么做。
  蒋志鑫跟着王老师进修,内容安排的很满,时间抓得很紧,陪着他去美术馆看名家作品展。老师一再告诫志鑫,在艺术上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人云亦云,要坚持自己的观点,错了也不要紧,千万不要违心附和;王老师对他有一条严格的规定:到了老师那里,只能看画,不能要画。带着他拜访了李可染、尹瘦石、崔子范、白雪石、秦岭云等老前辈。
  王老师还特意请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的贾又福老师,每个星期六都给志鑫看画,贾老师有时还一边讲一边拿起笔来帮他改画,对他山水画的技法有很大启发与提高。
  志鑫在王老师带领下常去中国美术馆看画展,开阔眼界。特别看了周韶华先生的《大河寻源》画展,触动很大,十分震撼,接连看了三次。周老师画出了他想画而不知怎么画的画,给他一种顿开茅塞的感觉;
志鑫在北京画院进修期间,王老师带着他不仅到郊区,还到外地写生,也常带着他出席一些有关山水画的研讨会。河南邀请王老师去讲学,也把志鑫带去了。到了河南安阳,王老师讲课,安排志鑫去红旗渠写生。有一天,出版社请王老师写字,老师偏偏推荐志鑫写,介绍说:“他的书法写得比我好,让他给你们写。”就这样,老师把学生志鑫推到了前头。志鑫提起笔的手,禁不住颤抖。他紧张了。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鼓足勇气,先写了一幅古人的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写好后,大家都鼓掌叫好,他胆子也就渐渐大了起来,又一口气写了好多幅字。河南出版社要王老师画4条屏出版。老师为了扶持学生,他只画2条,另2条让志鑫画。


  四
  心灵大开窍,追梦黄土魂
  志鑫跟着老师王文芳,从中州大地满载而归。回到画院,他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张意在表现家乡美的《崆峒山》。当画院的画家看到这幅画,都感为之一惊。“啊,这画让人清心爽目,真美!”画家们问他,“志鑫,你画的什么地方?”
   “我的家乡。”志鑫谦逊地一笑说,“其实,它比我画的画还要美。”
  当时就有许多人要他带着去那里写生。
  志鑫在画院近一年的进修费,大都是王老师给出的。他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快要离开北京的时候,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让她给王老师直接寄200元。王老师收到钱后,也没跟志鑫打招呼,就从邮局取出来,马上又寄了回去。事后,老师批评学生:“谁让你跟家里要钱的?我既然让你来,就有我的安排!”
  对于老师的节俭,志鑫要不是亲自同他生活在一起,是不可能想象得到的。从夏天到秋天,他经常是买上几元钱的黄瓜、芹菜、蒜苔,切碎放上盐和酱油醋,拌在一起,就着烧饼,这就是他的饭和菜。但是老师又常常很大方地带志鑫去吃北京有名小吃。
  冬天即将来临了,志鑫进修结束,该回家了。王老师给他买好车票,送了他两箱子有关作画的图书。他知道志鑫孝敬母亲,还特意买了一盒酒心巧克力送给老人家。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加促使志鑫说什么都要成为一名有出息的西部山水画家。
  志鑫满脑子装的是如何追梦黄土魂。他回到家里,每天都起得很早,背上画具,出去写生。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出动写生,向远处看去,在视野里,渐渐出现犁地的人和牛。他像是发现了什么,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人和牛似乎就要到天边了。这时,太阳刚刚出来,人和牛犁过的地,正冒着层层蒸气,一眼看去,人和牛的力度、姿势,让他豁然开朗起来:这不正是梦中要寻找的黄土魂吗?世世代代的黄土高原,人生于斯,长于斯,这人与牛正是黄土高原的灵魂啊!这人和牛,志鑫太熟悉了,他十几岁就开始犁地,可是这么长的时间怎么就没有发现没有感觉到呢?!他心窍大开,灵感来了。他想起了石涛和吴作人的名言:“法无定法,非法法也。”“法为我用,法由我变。”
  用线用面,用毛笔根蘸上颜色,笔端调上墨汁,一笔过去分出深浅,既有线也有面。他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就这样反复画,反复试验,终于画出了第一幅犁地的人和牛,在天边把深厚的黄土高原十分有力地划开。整个画面非常有力度。他曾在一幅画上写下了《黄土魂》三个大字,并发自内心地题写了这样一段话:“他是你的儿子,有和你一样褐黄的肤色,他奔腾的热血的源头和你的历经沧桑的生命一样久远,他心灵的原面也和你一样,遭受过暴风雨的打击和流水的无情劫掠,却依然保持了你那凝固地波涛般的雄浑。他正顽强地把记忆中的美好和世世代代的憧憬开垦耕耘。”
  志鑫的《黄土魂》获得甘肃青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这是他第一次获奖,可把他高兴坏了。他生这里、长在这里,他熟悉它、了解它,爹妈给了他肉体,它赋予他灵魂。从此,志鑫画黄土魂的欲望,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他手中的画笔再也止不住了,在两年多时间里,他创作了二百多幅表现黄土魂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四尺整纸、六尺整纸,还有被人称作《地老天荒》、《紫气东来》等重量级的作品……
 

             五
  功夫不负有心人,实现梦想办画展
  从北京回来后,他有了新想法:下次再进北京,目标是把画拿到中国美术馆展出。
  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办画展,是许多画家的心愿,谈何容易!
  志鑫想起了伯乐王文芳老师。他心里很清楚,王老师会尽全力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1986年,说来也巧,一天,正在志鑫琢磨这事的时候,王老师又应群众艺术馆的邀请,再次来到了平凉。 “看来你从北京回来天天在玩命了,要不画不了这么多好画。”王老师看了志鑫的新作,特别高兴地说,“真是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哇!”
  志鑫鼓了鼓勇气,说出了想在中国美术馆办画展的想法。 “想法很美,实现起来却挺难。”老师说,“能在北京画院搞个画展,在甘肃美术史上你就是第一人了。”老师还告诉他:“要想在中国美术馆搞画展,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每件作品都得经常馆艺术委员会审查通过,要知道,对每件作品的水平要求是很严格的;二、展览需要场地等费用,那是需要钱的。”他又安慰志鑫:“这样吧,待我回去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告诉你。”
  老师回到北京后,为志鑫举办画展四处奔走,然后,给他写了一封信,把如何送作品,怎么挑选作品,还有相关手续和费用等等,都写清楚了。信中说,最低费用要7000元。对于志鑫来说,这7000元,是个天文数字,钱是最大的障碍。
  1986年的蒋志鑫,画了数百张画,都没装裱。画要展出不裱是不行的。可他没裱画钱。家里唯一一件值钱的东西是自行车,在去北京进修时变卖了。老家的姑爷爷听说后,支持他去北京办画展,把一头牛卖了360元。同学李娴也找到志鑫说:“我爸爸存折上还有1000多元,我要说服他取出1000元给您办画展。”志鑫的好友代国华从舅舅和姑父那里借出700元钱,那是一群居士化缘修庙的钱。跟他学画的雷钧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蒋老师,无论如何您得去北京办画展,要为我们甘肃人争光!钱不够大家凑。我想办法给您凑5000元。去北京时,我送到您手里。”
  蒋志鑫去北京时,雷钧涛把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大包交给了他。“没别的,就5000元钱。”雷钧涛说,  “老师,这回办画展没问题了吧?”
  “谢谢,谢谢你帮我解决了大问题。”志鑫激动地说,“有这么多好学生、好老师、好同学的帮助,我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志鑫打开大大包包一看,让他非常感动,大都是1元、2元面值的票子,最大的票,面值5元,很少。这5000元有他孵小鸡赚来的3000元,另外2000元是他从朋友那里东借西借来的。包包里还有他写给志鑫的一封简短的信:“老师,您此次去北京,如黄牛负重,只要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不成功也不要紧。我希望您能成功。”看过这封信朴实的短信,志鑫这位刚强的男子汉,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我一定要成功!”志鑫暗暗立下誓言。
  他为甘肃美术史填补了空白。他在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黄土魂——蒋志鑫画展》。


  六
  扎根黄土,放眼世界
  看蒋志鑫的画,像是听贝多芬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曲》,如火焰炽热,像火山的熔岩喷发;看蒋志鑫的画,又似吟诵艾青的一首无比优雅的抒情诗。他的画在渐渐深入人的心灵。北京画展结束后,同年10月,他应邀去江苏省镇江、无锡、扬州举办个人画展。而后到了上海,通过解放日报的大记者许寅老师拜访了上海画院院长程十发先生。1988年5月2日,《黄土魂——蒋志鑫书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在画展开幕前,上海画院院长程十发看画后,高兴地对志鑫说:“你的画非常好,真不得了,上海人没有见过,走的是另一条路子。你明年的画展我给你题字、写文章。”
  蒋志鑫在上海美术馆一楼正厅举办个展,馆方给予了最大的优惠。馆长方增先亲自为展览写了前言。程十发院长亲自撰写引了两篇介绍文章,分别刊登在《文汇报》和《解放日报》。而九十三岁的著名老画家王个簃,则从医院里去看了展览。
  上海各届的著名人士、社会名流都来了。著名画家陈佩秋先生,在美术馆陪同蒋志鑫一个上午,上海美术届为他的作品大加赞誉。而后,蒋志鑫被请到钩鱼台国宾馆等一些宾馆饭店作画,被邀请到江苏省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等举办画展,1993年,他代表中国画家,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举办的首届国际双年展。1994年,他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参加了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的国际艺术创作活动。1995年7月到1997年间,蒋志鑫两次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应邀赴法国考察艺术和交流活动。并在巴黎举办过九次个人艺术展,六次参加法国大皇宫秋季沙龙展,先后四次获奖,曾经以国际美术家协会的名义给蒋志鑫发过十一件邀请信的奥德加先生在,终于在巴黎同蒋志鑫喜相逢。在这期间的1995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栏,介绍了蒋志鑫和他的西部绘画艺术。1996年,获得法国纯艺术家银质十字勋章。法国总统希拉克收藏了志鑫的新作《对饮》,并且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我铙有兴趣地发现了,你对中国绘画创新能力及技巧,它强有力地展现在你的作品中。”1996年作品《牦牛》获法国“艾林娜.范海奖”,1997年又获得法国文化院、科学院、教育学院颁发的“艺术。科学。文学”银质奖,蒋志鑫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画家。法国参议院收藏了蒋志鑫的作品《春风》至今悬挂在参议院第四十二号会议室。2005年蒋志鑫又获得了法国文化院、科学院、教育学院颁发的“艺术。科学。文学”金质奖
  1996年至1997年蒋志鑫的艺术成就,引起了法国媒体的高度郑关注,《费加罗报》、《欧洲日报》、《巴黎龙报》等都专题介绍了蒋志鑫的和他的绘画艺术。
  蒋志鑫心里清楚,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根在西北黄土高原。1988年蒋志鑫调到了甘肃画院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宁夏、青海、四川采风。


  2001年8月28日,我再一次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画研究院和甘肃画院联合主办的“西部追魂”-----蒋志鑫艺术展开幕式,以及同期召开的蒋志鑫艺术研讨会。这是继1987年1月中国美术馆首次蒋志鑫个展之后的第二次个人展,此次展览设在中国美术馆正厅,得到了画界、美术理论界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专题介绍了他的绘画艺术新成就。而后,他赴川藏亚丁写生,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创作出了《追魂香巴拉》系列组画,200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接着,他又怀着敬仰的心情,多次赴青海、新疆攀登昆仑,帕米尔高原,两次去北疆探访木垒胡杨林,画戈壁守护神——胡杨。那些横躺竖立的胡杨,宛如赤身裸体的勇士。这哪是胡杨!分明是古战场。志鑫被惊呆了,落日的余辉反射在胡杨林中,给胡杨抹上一层光影,胡杨更显得黑中透红,仿佛在燃烧!仿佛灵魂出窍,给他浴火重生的感觉。北疆的胡杨林像磁场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志鑫的心。胡杨啊胡杨,你只所以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你能根扎地下20多米。他站着活三千年,死后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的胡杨前,感慨万千。他疯狂地创作了《生命的呼唤》、《凤凰湼槃》等一系列表现胡杨精神的大幅画作。他挥洒在纸上的不仅仅是墨,而更多的是泪水,是情感、是他灵魂深处渲泻于宣纸上的艺术精髓!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