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净界 梦幻南极
蒋志鑫的大写意山水,从黄土系列、大河系列、大漠胡杨系列到天籁、圣湖及昆仑系列,最终在他擅长的书法里找到了着力点:画面构图越来越简单,笔墨越来越厚重,景物越来越抽象,笔下的“象”与“境”逐渐从形体结构走向笔墨结构,从而把他的大气、霸气表现在他的笔墨里、表现在他的线条和墨块的气象里了。那么如今当他望着“苍穹对接,亘古静穆”的南极,面前的这些亘古冰山与香巴拉的雪山当如何对接?南极冰雪世界的“动”与“静”跟中国笔墨的“黑”与“白”又当如何融合演绎呢?
在宏篇巨制的《俯瞰南极》画面正中,拂面而来的就是他惯常使用的中锋长披蔴狂草画出的南极大陆的岩石结构,岩石四周却是用对他来说已经久违了的泼彩补白造势画成的海水。随着如椽巨笔造就的扶摇而上极具动感的蟾岩陡壁与蓝黑相间水墨交融迂回沉静的海水形成的巨大反差与和谐,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感觉。另一幅丈八巨幅《南极溥雪》画的是大雪中的南极,画面里冰川开裂后露出黑不见底的水面,浮冰上是中锋画线然后皴擦出来的冰凌冰挂,整个画面基本没有留白,画面追求一种灰调子造成的特定肌理,透露出雪中南极冰雪世界的幽静与神秘。
常年冰冻雪封的南极,在人们的想象中它应该是一个白色的世界,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却看到一幅黑色的《南极印象》:在水墨晕染衬底之后,画家还是采用中锋披蔴挥洒出满篇粗细不一长短不等或遒劲有力或柔软飘逸的线条,这些线条除略有大致方向感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指认的“形”和“象”,然而就是在这一片黑色线条的抽象组合中我们能够感到一种律动、一种气韵、一种远古的神秘和现实的冲动!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天籁系列》里的些许绕梁余音,也可以由此看出蒋志鑫书法入画的试验已经进入何等出神入化的境地。
当然,这些南极的画并不仅仅是画家对自己过去的简单延续和重复。《南极印象》之二先用中锋披蔴的粗旷线条,在画的中间部位写出山的造型;再在画面下部以破笔淡墨画出海水;而画面上部的云又是用中锋拖笔捻出,一笔过去有浓有淡自然成形。画面三个部分三种画法,黑白相间、刚柔相济,画面舒展寥廓,笔意墨韵悠远。《南极印象》之四与之十六画的是雪云交融,在一片没有地平线的冰天雪地中表现云的动势和山的静态,其中以中侧锋淡墨颤笔写出雪的厚度的手法十分精到。《南极天堂湾》中用宿墨以很慢的没骨用笔,侧锋平扫,行笔很淡,为寻求灰色效果而尽量让线条不明显,着力表现出一种静谧淡远的感觉。《南极印象》之二十六与三十二,均侧锋造势与中锋破笔相结合,突显山的立体感,画中宿墨、没骨缓慢沉静,又以中锋颤笔画出了雪的节奏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张画南极的“白画”《梦幻南极》,画中表现的是清澈见底的海底世界里一块玲珑剔透的浮冰造型。此画的难度在于要表现出一种“白”中之“白”的效果。画家充分调动了自己多年来对中国宣纸渗水晕染特性把握的经验和笔法墨章变化的功力,采取淡墨与水多次轮番泼洒晕染的办法,准确掌控行笔轻、重、快、慢的时间和水墨浓、淡、干、湿的空间组合,最终成功实现了一次由中国毛笔、水墨和宣纸的三种工具材料的独特魅力胶合融会的艺术造型。画面朦胧而又清晰,极具透明感。画中有“形”有“象”,在一种似乎飘忽不定的景深之中冰柱的固体形状和浮动的水流之间形成自然的默契神会,从而将南极海底呈现为一个有动有静有情有境的审美净界。
可惜在蒋志鑫南极创作中这种画为数不多,如果更多一点的话将会如何?我想,虽然中国绘画史上已经有过一个“白龚”、“黑龚”之说,或许在擅长用中国笔墨画黑画的“黑蒋”之后会出现一个“白蒋”,也说不定。
2012年7月10日草于北京平西王府169号画家苑紫藤阁
戈渐离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